正确答案: D
正确,符合廉洁从教的要求
题目:某学生家长给余老师送礼,想让余老师给其孩子安排最好的座位,余老师拒绝了。余老师的做法( )。
解析: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年修订)中"廉洁从教"的要求,教师应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材料中余老师拒绝家长的礼物,符合"廉洁从教"的要求。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周恩来1958年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适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办法。”这一论述( )。
旨在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
解析:从周恩来的谈话中可以看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行的。其余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加以排除。
[单选题]新课改强调教学过程要( )。
重结果更重过程
解析:暂无
[单选题]在安德森提出的心智技能兰阶段中,( )阶段的任务是把某一领域的描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过程。
联结
解析:认知技能形成的第二阶段即联结阶段是程序化的过程。
[单选题]关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说法错误的是( )。
教学方式可被用于教学方法,本身可独立完成教学
解析:教学方法不同于教学方式,但与教学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组成,可以分解为多种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是一串有目的的活动,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而教学方式只被运用于教学方法中,并促成教学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服务,其本身不能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单选题]一个学生积极的回答老师的问题,教师就免除她的作业,这属于( )。
负强化
解析:负强化是指通过摆脱厌恶刺激,增加行为的概率。老师通过免除学生作业的方式,促进良好行为积极回答问题的形成。故选择B。A选项,正强化指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C、D选项,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惩罚没有正负之分。
[单选题]( )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
课程设置
解析: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
[单选题]教师把知识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的学习方式是( )。
接受学习
解析:接受学习是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