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ABCD
现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 学校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体现民主性和普及性等特征 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限制,走向多种形式办学 教育的终身化
题目:现代教育的特征有( )。
解析: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表现为:(1)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4)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式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系统;(5)教育不断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全球化。
查看原题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商品并非既物美又价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这种商品物不美,或这种商品价不廉
解析:考查命题推理中,联言命题的矛盾。并非"物美且价廉"即求"物美且价廉"可用"A且B"的形式表示,那其矛盾是"非A或非B",故选择D。
[单选题]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由( )提出的。
毛泽东
解析: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故选择A。B项,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恰当地运用到党的工作中,加强了党的无产阶级思想教育。C项,蔡元培是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常考内容:五育并举一一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以美育代替宗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教育独立思想。D项,陶行知,民国教育家,曾先后举办《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的教育思想,它由"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三部分组成的。
[单选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以学习教科书中的知识为主,这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的认识过程。这反映出教学过程的( )特点。
认识的间接性
解析:学生认识的客体是教材,教材是对客观世界的间接反映,即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学生是通过认识教材来最终达到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故选择A。B项,认识的教育性指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认识是发展的,认识中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与完全人格的养成。C项,认识的交往性指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学生的认识如果离开了师生在特定情境和为特殊目的进行的交往,教学活动的概念就可以扩大到生活教育的领域。D项,有领导的认识指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区别于一般的认识过程,教学认识是在主客体之间"嵌入"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介因素--教师,形成学生(主体)--课程与教材(客体)--教师(领导)相互作用的特殊的"三体结构"。
[多选题]学校心理辅导及其目标是什么?(10分)
[单选题]设计与开展一次好的主题班会必须把握三个要素:主题、内容和( ),
形式
解析:开展一次成功的主题班会,必须把握好以下三个要素:主题、内容和形式。其中,主题是灵魂,内容和形式是展现主题的载体。
[多选题]材料:苏老师在“区域环境问题及区域可持续发展”一课中的主要教学过程如下:
(1)大屏幕展示照片“阿拉善地区穿着衣服的羊”,引出本课主题:寻找照片背后的故事——探寻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之路;
(2)视频展示当地的典型景观及当地人给羊穿上衣服的原因(没有草,羊相互咬食羊毛),通过问答引导学生认识当地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
(3)视频介绍阿拉善从曾经的水草丰美到后来沙逼人退的过程,引导学生从自然与人文两方面探究当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4)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完成黑板上的“阿拉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模式图”;
(5)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如何才能让羊脱去衣服——探寻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6)引导学生总结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方法,并学以致用,自主探究“太湖的生态环境问题”。问题:(1)举例说明苏老师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开展本课的案例教学。(6分)(2)结合材料,归纳案例教学的一般程序。(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