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无砟道床施工前应设置(),开展施工工艺性试验和适应性研究。通过调整、完善施工工艺,制定作业标准。试验段或先导段
- 隧道交接验收后,监控量测设计,监控量测实施细则及批复,监控量测结果及周(日)报,监控量测数据汇总表及观察资料,监控量测工作总结报告均应纳入()。竣工文件
- 监控量测数据分析一般采用散点图和()。回归分析方法
- 按照铁建设【2010】120号文规定,当拱顶下沉、水平收敛速率达()mm/d或位移累计达()mm时,应暂停掘进,并及时分析原因,采取处理措施。5;100
- 通常情况下,必测项目量测频率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在一倍隧道洞径以内,一天量测()次,距离在一到两倍隧道洞径之间,一天量测()次。二;一
- 当采用接触量测时,测点挂钩应做成()。闭合三角形
- 净空变化量测以()量测为主,在洞口、浅埋区段和拱顶下沉位移量大的区段,可设置()。水平测线;斜测线
- 拱顶下沉点原则上设置在()附近,拱顶下沉测点和净空变化测点原则上应布置在()上。拱顶轴线;同一断面
- 隧道浅埋、下穿建筑物地段,地表必须设置()并实施监测。监测网点
- 监控量测实施细则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需经()后实施。监理、业主批准
- 隧道开工前,施工单位根据设计要求和具体条件编制(),并在施工的全过程中认真实施。监控量测实施细则
- 外插角(与隧道纵轴线的夹角)取值应考虑小导管的长度和钢架的间距,一般外插角为()5°~10°
10°~15°#
15°~20°
- 在施工阶段,监控量测应作为()列入现场施工组织,施工中应认真实施。关键工序
- 监控量测必须设置专职人员并经()后上岗,对周边建筑物可能产生严重影响的城市铁路隧道,应()。培训;实施第三方监测
- 隧道监控量测应按照现行规定建立等级管理、()和报告制度。信息反馈
- 隧道应进行监控量测设计,其费用应列入()。概算
- 地震波反射法在软弱破碎地层或岩溶发育区,一般每次预报距离应为()左右,不宜超过()m。100m;150
- ()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的重要环节和重要技术手段,应将它列为隧道施工的必要工序。隧道超前地质预报
- 弹性波反射法是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声波在不均匀地质体中所产生的反射特性来预报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地质情况的一种物探方法,其中,()的应用相对普遍和成熟。地震波反射法或TSP
- 隧道在煤系地层、压煤地段及其他可能含瓦斯地层开挖施工时,应加强()超过规定指标时,应立即采取措施,确保安全。瓦斯检测,瓦斯浓度
- 隧道围岩基本分级应()和()两个因素确定。由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
- 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工过程中应积极识别各种(),保障人员和机械设备安全。安全危险源
- ()适用于定性判定探测点前方有无水体存在及其方位,不能定量给出水量大小等参数。红外探测
- ()是利用风钻或凿岩台车在隧道开挖工作面钻小孔径浅孔获取地质信息的一种方法。加深炮孔探测
- 超前地质钻探法适用于各种地质条件下的超前地质预报,在()等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必须采用。富水软弱断层破碎带、富水岩溶发育区、煤层瓦斯发育区、重大物探异常区
- 超前地质钻探富水岩溶发育区每循环宜钻()孔,连续预报时前后两循环应重叠()m。3-5;5-8
- 中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报范围为()m。30-100
- 隧道地质复杂程度分为()和简单。复杂、较复杂、中等复杂
-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可采用()相结合、()相结合、()相结合、()相结合、()相结合的方法,并对各种预报方法综合分析,相互印证,提高预报准确性。地质调查与勘探;物探与钻探;长距离与短距离;地面与地下;超前导
- 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包括()。地质调查法、超前钻探法、物探法、超前导坑预报法
- 施工单位在隧道开工前应编制(),并纳入(),按程序审查和批准后负责组织实施。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大纲;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 隧道二衬采用防水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相比,主要是混凝土()指标提高。抗渗性
- 防水板的搭接缝应与施工缝错开不小于()cm。50
- 防水板的搭接必须采用()焊接,并采用充气法进行质量检测。双焊缝
- 拱顶回填注浆终压不宜大于()Mpa。0.2
- 背贴式止水带与防水板之间的连接应该采用()和粘结。焊接
- 环向施工缝作为防水的重点部位,一般采用应采用()止水带和()止水带的复合方式进行防水处理。中埋式;背贴式
- 为保证防水板不被灼伤甚至引发火灾,在对防水板无保护的情况下,不得在洞内采用的钢筋连接方式为()。焊接
- 防水层铺设前的基面处理时,表明平整度应符合D/L≤()(D/L为矢玄比,即单位长度下的凹陷深度)1/10
- 缓冲层接缝搭接宽度不应小于()。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