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从巩固革命成果和社会发展的高度,把精力集中到国家建设上来,形成以科学技术促进国家发展的理念,立足现实,反复阐述了()的观点。1903年7月二次革命后,所谓民权已经被()所剥夺。1912年至1913年
-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的两大问题已经成功解决,日后的首要任务是()。科学技术观包括三个方面即()。孙中山在()中,把“人能尽其才”称为“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的“四事”之一。《上书李鸿章》中所重点阐
- 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新纪元,也使()突破了多年的思想困境,启用了三民主义走向新生的实际进程。被孙中山称之为“祸患生于肘腋,干戈起于肺腑”的是()的叛乱。孙中山陈炯明#
广州商团
陈章甫
- 为中国资产阶级阶级革命牺牲的第一个人是()。陆皓东
- 孙中山主张对外开放,重视向西方学习,在教育领域他注重()。1911年10月10日,()爆发。留学教育兴中会
中国同盟会
青山军事学校#
- 孙中山主张对青年学生进行(),为农工商各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孙中山把()定位基本国策。职业技能教育普及教育#
计划生育
对外开放
经济建设
- 孙中山在()中,把发展教育事业列为国内革命的“具体目的”之一。孙中山认为对外开放必须要坚持()。孙中山于()年4月17日在上海中华实业联合会欢迎会的演说中正式提出了“开放主义”的政策。《中国国民党北伐宣言》独
- 孙中山指出:世界进化经历了从无生命物质到有生命的物种,再到()等三个阶段。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被捕遇害,年仅22岁。孙中山先生痛失良将,称赞其为“为共和殉难之第二健将”。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
- 孙中山在()中,把“人能尽其才”称为“富国之大经,治国之大本”的“四事”之一。《上书李鸿章》
- 孙中山在()中,集中阐发了自己的进化论的思想。孙中山对日外交思想表现为()思想。作为国办教育补充的最有效的方法是()。1920年秋天,经陈独秀介绍,孙中山在上海寓所会见了共产国际远东局派到中国来的第一个使者
- 孙中山于()年4月17日在上海中华实业联合会欢迎会的演说中正式提出了“开放主义”的政策。孙中山国家经济近代化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点是以()为目的。1914年9月,孙中山在《革命方略》里,就革命军的()等具体问题做了设
- 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呈,并提出了()个条件。孙中山对日外交思想表现为()思想。孙中山认为,()这一办学形式要向全社会推广。民生主义有四大纲,即()三联日#
抗日
断交
勾结高等学校
成人学校
职业学校
义务
- 孙中山退让后,临时参议院通过决议,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从南京迁往()。自1918年至1919年,孙中山撰写了《孙文学说》和()北京《实业计划》#
《建国方略》
《上书李鸿章》
- 孙中山提出振兴实业、富民强国,必须发展教育,而发展教育,应把()放在第一位。孙中山认为,()这一办学形式要向全社会推广。普及教育高等学校
成人学校
职业学校
义务学校#
- 孙中山认为普及教育除了国办教育外,还应该提倡()。孙中山主张的职业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成年国民为主要对象的教育;一是()孙中山曾明确地将科学分为两大类别,即()。天津位于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是
- 孙中山认为振兴实业,富国强民,必须实行()策略。对外开放
- 孙中山认为()是发展中国经济的第一要策。修筑铁路
- 孙中山认为()是现代实业发展的基础。科学技术
- 孙中山将自己的知行观称为()。知难行易
- 孙中山国家经济近代化的宏伟蓝图是()。实业计划
- 孙中山的经济建设思想已形成了一个国家经济近代化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以他极力倡导的民生主义为理论基点,以他精心构制的()为宏伟蓝图。《实业计划》
- 孙中山对封建教育制度深恶痛绝,称其为剥夺广大民众受教育权利的(),并愤而抨击之。贵族制度
- 1903年7月二次革命后,所谓民权已经被()所剥夺。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的两大问题已经成功解决,日后的首要任务是()。袁世凯#
黎元洪
段祺瑞教育
铁路
民生#
- 改组后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国民党转变成为由()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同组成的民主革命联盟。工人#
农民#
小资产阶级#
- 孙中山的()思想萌发于儒家创始人的“均富”思想。平均地权
- 孙中山的经济建设思想的发展变革,以()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1894
- 孙中山称()为“政治革命的根本”。作为国办教育补充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是国家兴旺富强的基础和前提。孙中山在()中,把发展教育事业列为国内革命的“具体目的”之一。民权主义职业教育
私立学校
社会办教育#
- 孙中山把()放在“立国之本”、“振兴之道”的位置。教育
- 《上书李鸿章》中所重点阐述的问题是()。1895年,孙中山在香港重新修订《兴中会章程》,以誓词的形式提出()。以农为经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合众政府#
平均地权
- 实现()的要旨有二,即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民生主义
-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 ()是孙中山国家经济近代化理论的基点。孙中山在香港求学期间,和()过从甚密,畅谈革命理论,被称作“四大寇”。1894年6月,孙中山在()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民生主义陆皓东
陈少白#
杨鹤龄#
尤烈
- ()年6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到上海,考察中国的革命运动。自1918年至1919年,孙中山撰写了《孙文学说》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1921《实业计划》#
《建国方略》
《上书李鸿章》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
- ()年2月,俄国的苏维埃政府刚刚建立就发表公告,宣布废除沙皇政府强加给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归还强行霸占的中国领土。1918
- ()年,在革命团体《香港兴中会章程》中,谈到了“利国益民”的问题。()不是孙中山早期阐述改良救国经济思想的文章。1922年6月,()发动反革命叛乱,直接导致了孙中山第二次华发运动失败。1985《上李鸿章书》
《农功》
- ()年3月12日,一代伟人孙中山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溘然长逝,享年59岁。在谈到如何看待引用外资和人才时,孙中山反对()民生主义的要旨是()。1925盲目排外#
赶超欧美
发展实业
纯商性质平均地权#
解放农民
节制资本#
- ()年4月,桂、滇军阀又和国会的无耻政客勾结串通,改组了军政府,剥夺了孙中山的大元帅职务。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孙中山再次宣布“民族、()已达到目的”,二民主义又变回到一民主义。孙中山国家经济近代化的宏伟蓝图
- ()年秋天,经过陈独秀介绍,孙中山在上海寓所会见了共产国际远东局派到中国来的第一个使者维金斯基。孙中山主张对青年学生进行(),为农工商各业培养应用型人才。1920专门教育
通识教育
职业技能教育#
- ()年6月袁世凯死后,孙中山再次宣布“民族、民权已达到目的”,二民主义又变回到一民主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同盟会的入会誓词中,提出()。1911年10月10日,()爆发。1916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
- ()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是()。1912独立主权国家的原则#
为我所用的原则#
符合国情,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立定赶超西方国家,济弱扶贫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