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黄宗羲一生著作繁富,多至六十多种,其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学术史料专著。《明儒学案》
- ()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是研究明代历史的基本史籍。《明实录》
- 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中国史叙论》
- 黄遵宪撰写的()该书较好地采用了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志体,二是史表,三是史评。该书中的十二种志基本上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日本国志》
- 宋朝史学思想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思想成为史学的主流。会通
- ()是全世界最早的历史文献学家,他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学著作——《春秋》。孔子
- 杜佑受刘秩曾作()启发,撰写成《通典》。《政典》
- 章学诚的()是一部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著作。史学思想主张史学要“经世致用”;阐发“六经皆史”的观点;主张史家必须具有“史意史德”;创立了“方志学”;在史书编纂方法上提倡编修通史,主张将史籍区分为撰述、记注两
- 清代考据上,著名的三大乾嘉考据学家有王鸣盛、()、赵翼。钱大昕
- 梁启超撰写的(),成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新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新史学》
- 五志是指()提出的“达道义、章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汉纪》
- 在清初形成了三大经世致用的史学流派:即以()为代表的浙西学派、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浙东学派和以王夫之为代表的湘西学派。顾炎武
- ()中称“王世贞是16世纪的杰出学者和批评的历史著作这个新趋势的富于创造力的代表”。《剑桥中国明代史》
-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对()作了重大改革,正式设立史馆。修史机构
- 《永乐大典》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由明成祖永乐时()等人奉敕编修。解缙
- ()的《通奸纪事本末》问世后,后世续、仿之书很多,逐渐形成一个纪事本末史书体系。该史体也因此而与纪传、编年并称为中国传统史学的三大体裁。袁枢
- 宋代纪传体通史主要代表作是南宋郑樵撰写的《通志》一书。该书的精华在于在“()”上,其中属郑樵首创的有“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校雠、“图谱”、“金石”、“昆虫草木”等八略。二十略
- 唐代修五代史中,其中《梁书》和《陈书》是由()撰,《齐书》由李百药撰。后人为区别与萧子显的《齐书》,称之为《北齐书》。姚思廉
- 武德五年(622年),唐高祖李渊根据()的建议,诏修梁、陈、魏、齐、周、隋六代史。令狐德棻
- 谈迁(1594-1658)的(),本书记载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诞生,至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军入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灭亡为止的三百一十七年间的历史。《国榷》
- 宋代修史机构主要有实录院、起居院、玉牒所、日历所、国史院、会要所和()等。时政记房
- 宋理学家兼史学家朱熹以司马光《资治通鉴》为蓝本,略更其体例而著《资治通鉴纲目》一书,创立了中国史学史上又一种新的史体——()。历史撰述的社会性表现在()纲目体历史撰述是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需求
历史撰述具有广
- 《通典》是第一部专门叙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杜佑编撰,他将()立于卷首,不列律历、天文、五行、祥瑞、舆服等内容;增加了选举、兵、边防等门类。马克思对人类作出的贡献有()《食货典》创立了社会经济形态及社会
- 《通考》专立()这个新门类,实际是一部系统教育史。《学校考》
- 官方修史可以追溯到();北魏曾经设立史局,由宰相监修国史;北齐改修史局为史馆,“史馆之名自此有也”。历史认识的真理性在哪些方面接受检验()东汉史料#
历史认识者
社会实践#
科学认识总体#
- 隋在秘书省下设著作曹和太史曹。()是主要的修史机构,设有著作郎二人、著作佐郎八人,炀帝时,佐郎增为十二人。著作曹
- (),杨炫之著,北魏北平人。伽蓝,梵文意为僧侣居住的园林,亦即寺院。该书共5卷。是一部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史。作者写洛阳佛寺的兴废,实际上反映了北魏王朝的兴衰。社会实践的发展水平对历史的作用()《洛阳伽蓝记》决
- ()的《文心雕龙》50篇。它是一部文学评论专著,其中《史传》篇则专论史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评论史学的专篇。刘勰
- 裴松之《三国志注》与刘孝标()、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被称为“四大名注”。历史学家和史学评论家们对历史撰述之语言表述的审美要求()《世说新语注》力量之美#
质朴之美#
含蓄之美#
真实之美#
- 地方史志代表作是东晋常璩的12卷()。民族史代表作是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和魏收的《魏书》。《华阳国志》
- 南朝宋裴松之的()在史注中负有盛名。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也类同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三国志注》
- 将三国历史合为一书的是陈寿的()。《三国志》
- 南北朝时期,撰写三国史的史家及史著分别是:曹魏有王沈的《魏书》和鱼豢的()。吴国韦昭的《吴书》。蜀国王崇的《蜀书》和谯周的《蜀本纪》等。《魏略》
- 《东观汉记》,是()官方修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东汉
- 后世注释《史记》的,主要由刘宋裴骃的()、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引》、张守节《史记正义》,被后人称作是“《史记》三家注”。《史记集解》
- 《汉纪》是荀悦的著作,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被时人称为“()”,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西方史学史上第一部历史著作是()辞约事详《历史》#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希腊史》
《罗马帝国衰亡史》
- 东汉时已经有()记录皇帝的日常言论和行动。《起居注》
- 秦汉时期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史学与()联系紧密。政治
- 春秋时期以语类即以记语为主的史著: ()、《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国语》
- ()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