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在“9+2”型鞭毛微管二联体的A亚纤维上,会伸出内外2条动力蛋白臂,其性质是()A、ATP酶#
B、微管
C、肌动蛋白丝
D、中间丝
- 高等陆生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以()为主单细胞蛋白(SCP)主要是指用()细胞制成的微生物蛋白质。要对土壤中放线菌孢子进行计数最好使用()。微生物是一些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的总称,它们的大小一般小于
- 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的病原体是()。如要观察细菌的细胞形态,培养菌体的最佳时数为()A、病毒
B、类病毒#
C、拟病毒
D、朊病毒4~6小时
8~10小时
18~24小时
24~48小时#
- 在下列微生物中,细胞壁不含肽聚糖的是()。在自然界中,有些微生物可以将N2转化为氨,这个过程称为()。微生物对天然蛋白质的利用能力是()常用于菌种复壮的措施是()真细菌
放线菌
古生菌#
蓝细菌氨化作用
硝化作
- 毛霉的菌丝是()无隔多核#
有隔多核
有隔有分枝
无隔单核
- 微生物代谢葡萄糖产生酒精的过程属于()。能够直接用于食品加工的防腐剂有()紫外线引起细胞突变的主要原因是()有氧呼吸
厌氧发酵#
无氧呼吸
TCA循环甲醛
新洁而灭
山梨酸#
石炭酸DNA链断裂
胞嘧啶的水合作用
核
- 苏玉金芽孢杆菌主要产生4种杀虫毒素,其中的件孢晶体属于()A、α毒素
B、β毒素
C、毒素
D、δ毒素#
- 真酵母进行有性生殖时产生()。A、掷孢子
B、接合孢子
C、子囊孢子#
D、芽孢子
- 苏玉金芽孢杆菌主要产生4种杀虫毒素,其中的件孢晶体属于()葡萄糖和果糖等营养物进入原核生物细胞膜的机制是通过()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还原硝酸为亚硝酸,并进一步还原生成NO、N2O,并最终形成N2的作用称为()。微
- 酿造用水的水质杂菌指标应低于()100个/ml#
300个/ml
500个/ml
1000个/ml
- 只存在于厌氧性原生动物和真菌鞭毛基体附近的一种细胞器是()。A、液泡
B、膜边体
C、几丁质酶
D、氢化酶体#
- 以下四类微生物中,有一类可形成微小的、特征明显的“油煎蛋状”的菌落种类,它是()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还原硝酸为亚硝酸,并进一步还原生成NO、N2O,并最终形成N2的作用称为()。A、支原体#
B、立克次氏体
C、衣原体
D
- 对多数微生物来说,最适宜的碳源是()啤酒酿造过程中所使用的微生物是()。两种(类)微生物生活在一起,对一方有利或对双方都有利,这种关系属于()酿造用水的水质杂菌指标应低于()A、CHON类
B、CHO类#
C、CH类
D
- 现发现一种只含不具侵染性RNA成分的分子病原体,它属于()。引起浓缩果汁变质的主要微生物类群是()A、病毒
B、类病毒
C、拟病毒#
D、肮病毒芽孢杆菌
酵母菌#
乳酸菌
醋酸杆菌
- 在某些蓝细菌中,会分化出一种能固氮的特殊细胞,称作()要对含菌量较少的水样进行细菌计数,较好的方法是应用固体培养其中()法。利用酒精作表面消毒剂时,其最适浓度是()。A、静息孢子
B、链丝段
C、内孢子
D、异
- 棕色固氮菌等固氮菌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会浓缩成一个圆形的称为孢囊的休眠体,它的主要功能是()“9+2”型鞭毛的基体,其横切面在电子显微镜下呈()微生物的干重一般为其湿重的()()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最高温度界限
- 细菌芽孢的抗逆性是多方面的,但是突出的是()高等陆生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以()为主A、抗热#
B、抗干旱
C、抗化学药品
D、抗辐射A、纤维素
B、葡聚糖
C、甘露聚糖
D、几丁质#
- 用溶菌酶水解G-细菌的细胞壁通常可获得一种称为()的缺壁细胞。合格的食品中不应检出的微生物是()A、支原体
B、L型细菌
C、原生质体
D、球状体#大肠菌群
细菌
霉菌
致病菌#致病菌即能够引起人们发病的细菌。大肠
- 异染粒在细菌中的生理功能是()。下列关于芽孢叙述正确的是()福尔马林是一种常用的杀菌剂,它的成分是()。A、碳源贮藏物
B、氨源贮藏物
C、能源贮藏物
D、磷元素贮藏物#一个细胞可产生多个芽孢
芽孢进行二分裂
- 在自然界存在的各种形态的原核生物中,最多见的形态是()微生物的干重一般为其湿重的()A、球状
B、杆状#
C、螺旋状
D、分支丝状A、5%-10%
B、10%-20%#
C、20%-25%
D、25%以上
- 人类已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是()制面包、馒头常用的发酵剂为()A、麻疹
B、脊髓灰质炎
C、天花#
D、水痘乳酸菌
啤酒酵母#
毛霉
米曲霉
- 在明后期的传奇盛世之中知名作家有()等。经高温灭菌的午餐肉罐头中,检出有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革兰氏阳性球菌,其主要原因是()李开先、梁辰渔、张凤翼、沈璟、冯梦龙、徐复祚杀菌不足
原料含菌大多
真空度不好
密封
- 网球肘是指________,典型的体征是_________阳性。蕈菌菌丝中双核细胞的大量繁殖须借助()。葡萄糖和果糖等营养物进入原核生物细胞膜的机制是通过()肱骨外上髁炎、伸肌牵拉试验A、减数分裂
B、锁状联合#
C、准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