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子宫最狭窄的部位是解剖学内口
宫颈管
宫颈外口
子宫峡部#
组织学内口
- 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是《温热论》
《温热经纬》
《温疫论》#
《肘后备急方》
- 患门静脉高压症时患者可有门静脉扩张
在门静脉与体循环中有侧支循环吻合
脾肿大
腹水
以上各项均是#
- 关于宫颈的叙述,错误的是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
宫颈管黏膜为单层高柱状上皮
宫颈管内黏液栓呈碱性,无周期性变化#
宫颈阴道部由鳞状上皮覆盖
宫颈外口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处是宫颈癌的好发部位宫颈管黏液栓成分及性
- 气的根本属性是上升
下降
外出
运动#
静止
- 火制的方法有( )炒#
煮
炙#
煅#
淬煮、淬法属于水火共制。
- 需切成厚片的药物是( )槟榔
泽泻#
天麻
白术#
鸡血藤
- 《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心的阴阳属性为阳中之太阳#
阳中之太阴
阳中之少阳
阴中之少阳
以上均不是
- 气滞血瘀型癥瘕的首选方剂是香棱丸#
血府逐瘀汤
少腹逐瘀汤
桂枝茯苓丸
温经汤
- 治疗风热,肝热之目赤肿痛的首选药组是菊花、麻黄
薄荷、柴胡
桑叶、菊花#
蝉蜕、牛蒡子
蝉蜕、柴胡
- 《金匮要略》的原作者是林亿
王洙
张仲景#
王叔和
- 骶耻外径正常值为23~26cm
18~20cm#
30~36cm
25~28cm
8.5~9.5cm
- 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渴不多饮,泛恶,腹胀,大便溏,舌苔薄黄而腻
- 肝脏的四叶是左叶、右叶、方叶、尾叶#
上叶、下叶、方叶、尾叶
前叶、后叶、方叶、尾叶
内叶、外叶、方叶、后叶
左叶、右叶、前叶、后叶
- 主治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的方剂是清营汤
失笑散
咳血方
十灰散#
小蓟饮子
- 叶天士认为"清窍壅塞"的原因是风火相煽
两阳相劫
水主之气不能上荣
浊邪害清#
- 关于女性外生殖器,下列错误的是前庭大腺位于大阴唇后下方
大阴唇为一对隆起的黏膜皱襞#
阴蒂位于两侧小阴唇之间的顶端
两小阴唇之间的菱形区域为前庭
阴阜是指耻骨联合前面的脂肪垫
- 肺结核早期病变的X线表现是渗出#
增殖
纤维化
钙化
空洞
- 余师愚的代表著作是《广温疫论》
《疫疹一得》#
《温疫论》
《伤寒温疫条辨》
- 高分辨率CT扫描,层厚必须采用( )1~2mm扫描层厚#
3~4mm扫描层厚
5~6mm扫描层厚
8~10mm扫描层厚
10~20mm扫描层厚
- 对子宫动脉的描述,不正确的是发自髂内动脉前干
卵巢和输卵管的动脉血供来源于子宫动脉的上行支
下行支发出分支分布于子宫与阴道#
子宫动脉频谱形态随月经周期发生变化
子宫动脉频谱波形可形成舒张早期"切迹"子宫动脉
- 最有利于肝扫查的呼吸阶段是( )深呼气后屏气
深吸气后屏气#
正常呼吸
正常呼气末屏气
正常吸气末屏气
- 27岁,月经40天一行,每于月经前两周,如赤白带,神疲乏力,胸闷烦躁,平时白带量多,质粘,舌苔黄腻,脉细弦。其辨证为:肾阴虚
血瘀
肝郁化热
湿热#
气虚
- 固本止崩汤出自《金匮要略》
《景岳全书》
《傅青主女科》#
《医学衷中参西录》
《丹溪心法》
- 据原文"自利不渴者"属少阴病
厥阴病
太阴病#
霍乱
以上都不是
- 外感风热,咽喉肿痛,咯痰不利,兼大便秘结者。首选药物是菊花
桑叶
牛蒡子#
蝉蜕
薄荷
- 少用丸剂的方剂类别是开窍剂
清热剂#
补益剂
消痞化积剂
消食导滞剂
- 囊性和实性肿瘤的声像图之间相互比较包括( )外形和边界#
大小
内部回声#
后方回声增强#
侧边声影#
- 肺死脏的表现是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死#
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死
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
- 下列哪些症状不属肝胆湿热证胁痛特点痛处走窜不定#
小便黄赤
口苦口黏
口干咽燥#
胁痛灼热
- 关于成年女性子宫形态学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重约100g
宫腔容量约10ml
宫体:宫颈=2:1#
子宫下部较上部宽
子宫长度约为4~5cm成年女性的子宫重约50g;长7~8cm,宽4~5cm,厚2~3cm;宫腔容量约5ml;子宫上部较宽,称子
- 肝静脉汇入到( )门静脉
上腔静脉
下腔静脉#
胃静脉
肠系膜上静脉
- 若妊娠期间不慎跌仆伤胎,其治法是调气和血安胎#
健脾益气安胎
补气养血安胎
清热凉血安胎
活血祛瘀安胎
- 羚角钩藤汤和天麻钩藤饮均具有的作用是平肝降逆
清热活血
滋阴潜阳
增液舒筋
平息肝风#
- 具有平肝阳、清肝热功效的药物是石决明#
牡蛎
天麻
全蝎
蜈蚣
- 临床常用于卵巢癌诊断和术前评估的影像学检查,不包括PET/CT#
CT
MRI
B超十彩色多普勒
胸部X光摄片PET/CT对于来源于全身任何部位的恶性肿瘤,都具有临床诊断、分期的指导性意义,尤其是不能确定原发灶来源时。但目前由
- 正虚喘脱证可见下列哪些症状面颧潮红
张口抬肩#
汗出如珠#
面青唇紫#
烦躁不安#
- 我国第一部病因病理学专著:《诸病源候论》#
《千金方》
《备急方》
《圣济总录》
《内经》
- 子肿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肺气失宣
肝失疏泄
胎气壅滞
脾肾阳虚#
水湿下注
- 高分辨率CT扫描,层厚必须采用( )1~2mm扫描层厚#
3~4mm扫描层厚
5~6mm扫描层厚
8~10mm扫描层厚
10~20mm扫描层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