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与时俱进(keep pace with the times)、课堂气氛(classroom atmosphere)、精神生活(spiritual life)、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传统教育观念(traditional education idea)、现代教育技术手段(technological means of modern education)、现代都市人、不可控因素(uncontrollable factors)、别具一格(a unique style)、叶圣陶先生
[单选题]中国自行研制的(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A. 天宫卫星导航系统
B. 神舟卫星导航系统
C. 嫦娥卫星导航系统
D.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古人云:"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这句话提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 )。
A. 学生的行为培养
B. 学生的能力培养
C. 学生的人格养成
D. 学生的情感体验
[多选题]材料: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王清铭
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明。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
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在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如果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电话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浑浊,不留下一小片安静,来安放一张书桌。偌大的城市,月光和书很难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进出喧嚣都市人动荡的心灵。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能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内心空间?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
钱钟书先生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现代都市人进出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去拥有一框用以心灵眺望的窗子,更无闲人闲读书的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洗涤心灵的尘垢。
偶然记下宋代刘子军的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明月不知读书人已去,淹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朗朗的书窗了,有的只是装潢和功利。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仪鉴定金钱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及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为苦事。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大概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
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领,其实是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钱钟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我以为书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书窗的退化乃至消失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的家园。
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到书窗玩月的情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我想,还有半墙的明月大概都筛落于他飘逸的心头吧。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注重的是读书时的闲逸、闲散,把读书当休闲,忘却虚名浮利,获得一种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丰富的安静"。并不是休闲时才读书,而是读书时读出闲情逸致,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淡去功名之心,以休闲的心态去读书,让书窗上的那轮明月将思绪漂白、沉淀。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照古人,亦照今人。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倚南窗以寄傲,也寄托闲情。明月多情,随人处处行。
问题:
(1)结合上下文,解释"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这句话的意思。(4分)
(2)作者认为在"灯红酒绿的繁华"中该怎样"诗意栖居"?(10分)
A. (1)现代社会物质日益丰富,但人们的心智无法得到滋养(精神生活匮乏)。(2)忘却虚名浮利;拥有闲情逸致,通过读书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获得一种"丰富的安静"。
[单选题]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
A. 热情
B. 心境
C. 激情
D. 应激
[单选题]"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反映课外活动能( )。
A. 进行书本系统知识的传授
B. 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C. 强化教师统一指导
D. 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
[单选题]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组合的教育网络中,社会教育的优势是( )。
A. 情感性
B. 系统化
C. 固定性
D. 实用性
[多选题]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东邻人家的岳母死了,殡葬的时候需要一篇祭文,这家人就托私塾的老师帮忙写一篇。塾师便从古本里规规矩矩地抄了一篇,但误抄了悼岳丈的祭文。葬礼进行的时候,识字的人发现这篇祭文完全弄错了。这一家人跑回私塾去责问塾师。塾师解释说:"古本上的祭文是刊定的,无论如何不会错,只怕是你家死错了人。"
根据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论说文。
要求:
请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或含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A. 【参考范文】
用生活丰富教材
在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相当一部分教师"以本(教材)为本"的意识十分顽固。正如材料中的私塾先生,把教材当"圣经"来使用,认为"书上有什么,我就讲什么;书上怎么写,我就怎么讲;写进书本的都是正确的。"他不会把书本的知识,经过自己的处理,合理运用到生活中,以致在殡葬的时候出现了这场闹剧。我们现在有些教师也把自己束缚在教材中,把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掰开揉碎,繁讲细讲,生怕有半点遗漏,认为只要把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即可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使课堂气氛单调、沉闷。
现代课程论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与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与教学环境"构成的复杂、开放的系统,因此教材是实施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材料而不是全部材料。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告诉我们:教材应具有开放性和弹性,应有利于学生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搜集资料、合作、探究、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反思等,从而丰富其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这些新的课程理念使我们重新认识教材的"法定"性质,只强调"教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必须突破教材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仅仅是"教教材",应做教材的主人而不能沦落为教材的奴隶,既要运用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不过度依赖教材。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听到朋友的夫人责骂拆表的孩子之后,连连摇头说:"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他亲自到朋友家里把小孩领出来,带他到修表店看师傅修表。陶行知对朋友的夫人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打跑、赶走。"由此看出,只有将"生活"这本教材灵活地运用好,并将书本知识融会其中,才能更形象直观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要敏锐地观察生活,善于用生活的内容、时代的"活水"来充实、丰富教材。教材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就应具备课程改革的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其实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包括学生的经验、生活的环境、教学设备设施、自然和社会资源、网络资源等,因此只要我们敏锐观察,留意生活中的点滴,丰富的生活积累将成为我们教学中信手拈来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师,只要我们摒弃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观念,增强课程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就一定能"化平庸为神奇",使教材这一课程资源的价值得到"超水平"发挥。
[多选题]材料:多年来,徐老师一直坚持还课堂于学生,他安排的“课前五分钟”深受好评。其做法是在每堂课的开始安排一名学生上台演讲,主要程序是:学生讲授——大家评论——师生共同给出成绩,此项活动让学生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除了这项活动,徐老师鼓励学生开展的自编课本剧活动、班级读书交流活动、创办文学刊物都收到了很好效果。徐老师的教学方式别具一格(a unique style),他尝试过用分析讨论法讲议论文、用欣赏分析法讲小说、用朗读品味法讲诗歌、用形象体会法讲散文等。他重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变换教学思路,寻找最佳切入口。大家评价说:“徐老师玩转了课堂!”徐老师说,当老师要舍得“折腾”自己。为此,他每天梳理自己的课堂,写教学日志,多年下来,他积累的教学日志多达二十多万字,还被学校当作校本培训的资料。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观的角度,评析徐老师的教学行为。(14分)
A. 材料中徐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贯彻了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师观的理念。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新课改倡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对待学生要帮助、引导、尊重和赞赏。这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材料中,徐老师设计了课前演讲并共同评议、自编课本剧、班级读书交流会等形式多样的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潜能,真正体现了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的要求。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就需要老师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材料中,徐老师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重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变换教学思路寻找新的切入口,玩转课堂,让自己的课程更加的丰富多彩,符合建设者和开发者的要求。
(3)从教师与教学的关系来看,新课改倡导教师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这就需要老师不断的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在教学前、中、后进行反思。材料中,材料中徐老师坚持每天梳理课堂,形成了二十多万字的教学日志,正体现了对待教学的深入研究,对待自己不断反思,凸显了新课改倡导教师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的要求。
(4)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这就要求,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之间的老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材料中,徐老师分享经验时说要舍得“折腾”自己,自己二十万字的教学日志也提供给全校老师借鉴,促进交流,共同进步,这正是团结合作的体现。综上:徐老师的做法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观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都应该向徐老师学习,真正的看到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引导学生学习和发展,不断的对自我和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和研究。
[单选题]在归因训练中,老师要求学生尽量尝试“努力归因”,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为在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中,努力属于( )。
A. 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
B. 内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C. 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因素
D. 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zx4gn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