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必典考网发布"材料:
中国古典文学很善于用意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特别"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更多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的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考试题库请访问必典考网高中教师资格频道。
[多选题]材料:
中国古典文学很善于用意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特别是古典诗词,利用意象传神达意,是诗人的一项重要的艺术手法,历代不乏这方面的大家高手。例如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被后人誉为"怀古咏史诗中无与伦比的典范之作"。这首词运用意象体现作者的所感、所思、所想时,可谓驾轻就熟、出神入化,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作者选择的几个意象,原本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但在作者的大手笔中,不仅活了起来,还一脉相承为一首千古绝唱: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成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不难看出,这首词中有十个意象:箫声、秦娥、秦楼月、柳色、灞陵、乐游原、咸阳古道、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围绕着这些意象,几幅生机盎然的画面,随着深夜的箫声渐次浮现出来。
现代学者浦江清在其《词的讲解》一文中认为,李白的这首《忆秦娥·箫声咽》,是"几幅长安素描的合订本"。所谓"合订本",显然意指词中的画面都是"独立成篇的",看上去这是事实。然而每吟诵这首《忆秦娥·箫声咽》,"秦楼月"的悲苦幽怨中,总是升起一股荡尽千古风尘的浩气,将词中画面一气呵成为色彩浓烈的悲剧,从而使人并不觉得那些画面是支离散乱的,甚至并不感到它们是"独立成篇的",那些画面在读者的心神体会中,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所谓"素描的合订本"中的合订,其实是一种血肉相连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审美的结果。也就是说,词中的十个意象,实质上是作者"阅尽人间春色"后的怀古伤今中的审美选择。没有崇高的审美情操,没有敏锐的审美判断及娴熟的文学技巧,是不可能有这种恰到好处的意象选择的。这是只有李白这样的大诗人才有的天才的艺术想象的结果。
诗词家常说,意象选择是诗词创作的主要方法。然而意象选择的原则是什么?换言之,是什么指导了意象选择?从《忆秦娥·箫声咽》中可以看出,作者选择的十个意象,能在一首小令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诚然,这里的思想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是善感于外界产生的浮想联翩中的看法。毋宁说,一个心智正常的人,这种"看法"绝无可能前后矛盾,而是一以贯之的。这种一以贯之的"看法",才是《忆秦娥·箫声咽》中十个意象之间内在联系的灵魂。也就是说,唯思想才是诗词创作中意象选择的主导。严格说,没有思想的主导,则不会有正确的意象选择,整篇诗词创作也就失败了。李白之所以能在《忆秦娥·箫声咽》中将十个意象完美无缺地排列组合成一首意义深远、气势磅礴的精妙好词,主要得力于他那气贯古今的思想。说实在的,《忆秦娥·箫声咽》中的十个意象,在一般人那里,都是司空见惯的平常物,但这些平常物在李白思想的驾驭中,都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都在思想的指挥下发挥自身的"音阶"功用,汇成了一支既悲苦凄清又威武苍凉的乐曲。
(摘编自李工《古典文学意象的示范》)
问题:
(1)文章认为中国古典诗词意象选择的原则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2)请结合文章,对中国古典诗词意象是"合订本"这一特征予以分析。(10分)
A. 【参考答案】
(1)文章认为,"唯思想才是诗词创作中意象选择的主导"。也就是说,诗词创作者要有崇高的审美情操,要有敏锐的审美判断,要有娴熟的文学技巧。
(2)中国古典诗词意象是"合订本",意指诗词中的画面都是"独立成篇"的,但是又不会让人觉得他们是独立的、支离散乱的。在读者的心神体会中,那些画面有一种血肉相连的内在联系,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①诗词意象间的联系是审美的结果,如《箫声咽》中的十个意象,实质上是作者"阅尽人间春色"后的怀古伤今中的审美选择。
②作者恰到好处的意象选择,需要崇高的审美情操、敏锐的审美判断及娴熟的文学技巧。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诗词意象是画面与读者心神体会结合的产物,并非是单一的、片面的意象画面的独立展现。所以说中国古典诗词意象是"合订本"。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所迁移的不是两个学习情境的共同成分,而是两个学习情境中的( )。
A. 共同的表征
B. 共同的知识
C. 共同关系
D. 共同经验
[多选题]结合实际论述启发性教学原则及贯彻要求。(10分)
A. 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2分)贯彻要求:(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分)(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分)(3)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2分)(4)发扬教学民主,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2分)
[多选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世纪30年代,梅兰芳先生初到上海,虽然他唱功绝佳,誉满京华,但要在大上海一下子出名也难。当时想在报纸上登广告,但广告怎么写,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呢?经过一番筹划,戏班子决定在报纸上只印三个字--梅兰芳。当时上海的市民并不知道梅兰芳是谁,因为好奇,都在互相打听,连登了一周之后,报纸上登出了一个详细的广告:"梅兰芳--京剧名旦,今晚在上海茶戏园登台献艺。欢迎观看。"就这样,先生在上海一唱走红。
综合上述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说文。
要求:
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A. 【参考范文】参考范文: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动力
《大学》有云:"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著名的喜剧演员卓别林曾经说过:"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完全自由进行创作,其成绩往往会是惊人的。"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以创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进入21世纪,创新更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创新引领科技的未来。如果没有创新,世界上第一盏电灯就不能诞生,我们还要在煤油灯暗淡的光下生活一辈子:如果没有创新,第一架飞机就不能出现,人们要经过几个月乃至几十年的时间历经艰辛,长途跋涉才能到达目的地;如果没有创新,社会便不会如此现代化,人们之间的联系也不会如此紧密。因为创新,电灯取代了蜡烛,楼房取代了平房,空调取代了风扇。因为创新,科技日益进步。
创新是民族的希望。回顾中国历史,在15世纪以前,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出现过汉唐盛世,中国的经济技术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此后便逐渐从强盛走向没落,来到鸦片战争前夕更是腐朽到极点,从头到脚都烂透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建统治者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因循守旧、不思创新。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各国人民都在争相创新,如果我们不紧跟时代,勇于创新,就有可能重蹈近代史上那种濒临亡国灭种的悲剧。所以邓小平告诫:"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江泽民同志更是把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两代领导人都把创新与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紧密相连。
创新是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惟创新才能在世界潮流激荡中站稳脚跟,惟创新才能让国家在持续健康发展中强起来。
创新让艺术百家争鸣;创新让技术改变生活;创新让科技引领未来:创新可以使一个人收获他所没有的荣耀和地位:创新可以让艺术百家争鸣、让技术改变生活;创新可以使一个民族挺起脊梁,让一个国家有未来;创新可以使一个时代成为荣耀;创新让社会充满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zlk0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