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必典考网发布"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就会持久保存。"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更多教师资格证-高中音乐的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考试题库请访问必典考网高中教师资格频道。
[多选题]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就会持久保存。
A.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工作记忆是指处在工作状态中的短时记忆或者在完成当前任务中起作用的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时间很短,一般是30秒左右,最长不会超过1分钟,如果信息得不到复述,将会被迅速遗忘。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理论上被认为是持久保存的。刺激物的重复出现是短时记忆向长日寸记忆转化的条件,没有复述的信息是不可能进入长时记忆的。因此,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后不能持久保存。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施行日期是( )。
A. 1995年9月1日
B. 2006年12月29日
C. 1986年7月1日
D. 2007年6月1日
[单选题]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
A. 布鲁纳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夸美纽斯
[单选题]过度学习是为了更好的保持与回忆,假设某同学用2小时的学习时间达到某一材料的第一次正确回忆,那么该同学再用( )时间能使其记忆效果达到最佳。
A. 0.5小时
B. 1小时
C. 1.5小时
D. 2小时
[单选题]在中国浩瀚的史学著作中,有两本史书如同突兀的双峰,并峙于历史峻岭之中,被誉为"史学双壁",它们分别是( )。
A. 《汉书》《史记》
B. 《史记》《资治通鉴》
C. 《后汉书》《资治通鉴》
D. 《汉书》《后汉书》
[单选题]班级、小组、少先队属于( )。
A. 一般群体
B. 正式群体
C. 非正式群体
D. 特殊群体
[单选题]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
A. 柏拉图
B. 苏格拉底
C. 亚里士多德
D. 德谟克利特
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古代唯物思想的重要代表。
[多选题]案例:
在高一第三单元《俄罗斯音乐》教学时,老师简单介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素材源自民间这个特点,播放了《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的第一主题,听完后提问学生:“这段音乐的主题给你怎样的感受?”同学们有的说甜美,有的说幸福,有的说梦幻,有的说如诗如画……可就是没有人说出老师所期待的答案。于是,老师说:“这段音乐的情绪是伤感和忧郁的,你们这都听不出来?”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案例片段进行分析(7分),并简述你的观点(8分)。
A. 【参考答案】
本堂课是鉴赏课,这位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聆听音乐的出发点与教师的实际操作有所矛盾。教师让学生聆听音乐的最初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音乐素材来自民间,而之前对于音乐家只是简单地做了介绍,并没有对时代背景等内容做详细的说明。普通高中音乐课标指出:“音乐鉴赏主要通过聆听和对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 力,是增进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
第二,教师在聆听音乐时并没有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聆听和思考,而在聆听后提出“这段音乐的主题给你怎样的感受?”学生在聆听音乐时没有针对性地思考,回答出这样的答案也就不足为奇了。普通高中音乐课 标教学活动建议指出:“在聆听音乐时,可设计具有探究和启发性的问题,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
第三,该教师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了学生聆听的过程和方法。对音乐的体会和感受本身就是见仁见智的,传统的教学过程经常是只重结果而轻视过程,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音乐学科来说,过程与方法更是重要,因为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是情感教育,必须是在长期、反复的情感体验过程中完成的。
第四,教师对学生评价过于单一和消极。音乐课程的评价应该遵循导向性原则;教师的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和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评价应遵循科学性原则,要符合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审美教育的客观规律。“你们这都听不出来?”的评价会打击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产生消极和抵抗心理;评价也要遵循整体性原则,教师用科学的态度、发展的眼光,肯定学生进步与发展,指明其努力发展的方向,使评价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yz54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