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必典考网发布2022教师考试小学教师资格终极模拟试卷124,更多小学教师资格的模拟考试请访问必典考网教师考试频道。
1. [单选题]甲.乙、丙三人从大学毕业(go down)后,一人当上了公务员,一人当上了教师,一人当上了企业家,对三人的职业存在以下三种猜测:1)甲当上了公务员,乙当上了教师(2)甲当上了教师,丙当上了公务员(3)甲当上了企业家,乙当上了公务员如果上述三种猜测都只是对了一半,则以下选项必然成立的是( )。
A. 甲可能是公务员,也可能是教师
B. 乙可能是教师,可能是公务员
C. 甲是企业家,乙是教师,丙是公务员
D. 丙可能是公务员,也可能是企业家
2. [单选题]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是( )表现。
A. 课程即知识
B. 课程即经验
C. 课程即活动
D. 课程即原因
3. [单选题]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 培根
B. 夸美纽斯
C. 赫尔巴特
D. 赞科夫
4. [单选题]复习时,用红笔画出书中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 )。
A. 整体性
B. 理解性
C. 选择性
D. 恒常性
5. [单选题]以下教学活动中最有可能使用交互性教学的是( )。
A. 独立练习
B. 小组讨论
C. 指导学生练习
D. 日常复习
6. [多选题]试论述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
A.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德育目标对受教育者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受教育者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cultural science)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从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含义上,可以看出教学过程包含德育过程,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联系来说,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过程。
7. [多选题]一般认为幼儿最强烈最直接的情绪体验来自( )。
A. 理解的需要
B. 爱的需要
C. 注意的需要
D. 表现的需要
8. [单选题]一学生在测验时遇到某个难题,暂时跳过去,先做简单的,这表明他已经掌握了一些( )。
A. 组织策略
B. 问题解决的策略
C. 元认知策略
D. 精细加工策略
9. [多选题]材料: 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后,王老师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测量一个啤酒瓶的容积?看谁的计算方法多。结果只有寥寥几个学生举手回答,而且仅仅使用了一种方法。王老师认真地进行反思,认为上述问题可能是学生没有亲身体验造成的,学生仅仅把这个问题当成一道习题来解答。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而有所创造呢?王老师布置学生带来啤酒瓶,准备好水,让学生独立研究,再进行小组合作。学生们兴趣盎然,除了几种常规的方法外,还创造性地探索出几种方法: 同学甲:把啤酒瓶装满水后,再把水倒进量水杯就可以测量出来了。 同学乙:先在啤酒瓶中装满半瓶水,测量啤酒瓶的底面直径与水的高度后,计算出水的体积,然后把瓶口堵上,将啤酒瓶倒过来,计算啤酒瓶中空气的体积,空气的体积加上水的体积就是这个啤酒瓶的容积。 问题: (1)上述材料中教师采取了哪些教学方法?(8分) (2)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教师在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起的作用及如何发挥这种作用。(12分)
A. 【参考答案】
(1)材料中教师采取了如下两种方法。
①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发生变化,并对其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使用啤酒瓶和水,进行观察、测量和分析,从而获得求容积的方法,体现了实验法。
②发现法。发现法又称研究法、探索法,是指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讨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不进行全部的讲解,而只是给他们一些事实(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问题,提出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研究、主动进行探索,体现了发现法。
(2)在上述材料中,教师在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起促进作用。该教师在认真反思之后转变了教学思路,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教学行为也应产生相应的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要尊重、赞赏学生;在对待教学关系上,要帮助、引导学生;在对待自我上,要多进行反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启发诱导的环境,提供材料、线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探索、发现知识。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同时,教师也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0. [多选题]简述奥苏伯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A. 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从客观条件来看,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一般说来,学生所学的教科书或教材,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概括,都是有逻辑意义的。
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如果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又具备了适当的知识基础,那么这种学习材料对学习者来说就构成了潜在的意义,即学习材料有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联系的可能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