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典考网

2024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正高)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免疫(正高)冲刺密卷详细答案(02.17)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788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 【名词&注释】

    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膀胱癌(bladder cancer)、趋化因子(chemokine)、亲和力(affinity)、单向免疫扩散(single immunodiffusion)、免疫浊度法(immune nephelometry)、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免疫扩散法(immunodiffusion method)、中和作用(neutralization)、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

  • [多选题]自动化免疫分析比浊技术的主要优势有

  • A. 稳定性好
    B. 敏感性高
    C. 精确度高
    D. 分析简便、快速
    E. 避免污染和标本用量等优势

  •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 学习资料:
  • [多选题]IRMA的优点是
  • A. 敏感度高
    B. 特异性强
    C. 准确性好
    D. 结果稳定
    E. 用血量少

  • [多选题]免疫学检验的室内质量控制包括的环节有( )。
  • A. 标本的接收
    B. 标本采集和保存
    C. 确定系统的有效性
    D. 结果的审核、发出和解释
    E. 治疗方案的确定

  • [多选题]PCR-SSCP用于黏附分子基因的多态性测定,其优缺点有( )。
  • A. 适用于大样本及未知的基因多态性检测
    B. 操作难以标准化
    C. 快速、灵敏
    D. 测定点突变,不易出现假阳性
    E. 操作简便

  • [多选题]下列关于免疫浊度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 )
  • A. 速率散射比浊法精密度优于单向免疫扩散法(immunodiffusion method)和终点散射比浊法
    B. 速率散射比浊法精密度比单向免疫扩散法(immunodiffusion method)和终点散射比浊法差
    C. 免疫比浊法自动化检测分析时必须启动抗原过量的自动检测程序
    D. 在进行抗原过剩检测时,加入已知校正样品时浊度峰出现再次上升表示抗体仍有过剩,待检抗原的含量在系统检测的线性范围内
    E. 在速率散射比浊法进行抗原过剩检测时,加入已知校正样品时浊度峰出现再次上升表示抗体没有过剩,待检抗原的含量超出了系统检测的线性范围,需重新稀释后再检测

  • [多选题]下列哪些肿瘤细胞表面分子表达降低可使其逃避机体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 ( )
  • A. FasL
    B. MHC分子
    C. CD28
    D. B-7
    E. TGF-β

  • [多选题]下列关于抗C3-CIC-ELISA检测非抗原特异性CIC的方法学评价,正确的是 ( )
  • A. 该法灵敏度较高
    B. 重复性好
    C. 能检测出所有CIC
    D. 部分CIC测不出来
    E. 待测标本应尽量去除游离补体

  • [多选题]下法说法正确的是 ( )
  • A. 细胞增殖法是将不同浓度的细胞因子待检标本和标准品与应答细胞株共同孵育一定时间,根据检测细胞增殖程度来判断细胞因子的活性
    B. 检测细胞因子细胞毒或抑制生长活性的原理与增殖法相似,只是细胞因子的作用结果不同
    C. 细胞病变抑制法最常用的体系是Wish细胞株-VSV
    D. 趋化因子诱导细胞移动的方式包括趋化性和化学增活现象
    E. 原位杂交法可用于细胞因子基因的组织细胞用染色体定位

  • [多选题]检测SmI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常采用间接荧光免疫法或酶免疫组化法
    B. 间接荧光免疫法时,应选用高效价、高特异性和高亲和力的荧光
    C. 采用酶免疫组化法时,可选用酶标记的多价抗人Ig抗体
    D. 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时,B细胞膜表面呈现的荧光有多种荧光着色形式
    E. 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时,B细胞膜表面荧光着色的观察时间应不超过1小时

  • [多选题]可用于膀胱癌辅助诊断的指标有
  • A. CEA
    B. NMP22
    C. CA19-9
    D. BTA
    E. TPA

  • [多选题]病毒感染机体后发生的细胞免疫反应包括以下哪些内容( )
  • A. 细胞毒性T细胞(CTL)
    B. 中和作用(neutralization)
    C.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D. 辅助性T(Th)细胞
    E. 细胞因子

  •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xkpe7x.html
  • 推荐阅读

    必典考试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