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中国传统文化(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教学相长、苏格拉底(socrates)、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精神财富(spiritual wealth)、新课改理念(new curriculum idea)、内忧外患、代表人物(representative)、斗转星移、疾恶如仇
[单选题]下面哪一观点符合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观?( )
A.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B.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C.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在古希腊教育史上,首次将算数、几何、天文、音乐四门课程(即"四艺")列入教学科目的教育家是( )。
A. 毕达哥拉斯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单选题]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达维多夫提出的。( )A.正确B.错误
A. B
[单选题]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同志友谊"属于( )。
A. 美感
B. 道德感
C. 理智感
D. 心境
[多选题]材料:
五四运动出现了一批狂飙突进的猛将,如陈独秀、胡适、钱玄同、蔡元培、李大钊、鲁迅、周作人等。这些人站在时代的前列,高举文化批判的旗帜,面对中国传统而巩固的旧文化和旧礼教,指出它阻碍中国前进的保守性,以惊电迅雷的气势进行扫荡,从而开辟出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他们的勇气和激情,产生于中国内忧外患的现实,产生于现实中的污垢和血腥。他们是登高一呼从者如云的英雄式人物。他们的胆略和气魄,至今尚使我们为之气壮!这些先行者,他们给中国社会送来一剂疗救病症的"药",这药是治"心"的,是"醒魂药"。他们继承了前人奋斗的遗产,这里有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遗产。但他们推出的新文化和新文学,却是他们的前人所未曾造出的成功。
冰心不是这类英雄式的人物,她更"平常"。但她响应了和参与了这种英雄业绩的创造和建设。她和五四那一代人有一种共同的性格,那就是反抗和批判。他们同样是新时代和新潮流的推动者。他们共同完成了中国20世纪伟大的精神革命。伟大的五四精神其实质在对于旧文化和旧礼教的抗争。但五四并非一味地"破坏",它有鲜明的建设精神;五四也并非一味地"激烈",它的本质是温情的和人性的。这些本质在那些猛将身上,是隐藏着和潜伏着的,而在另一类"非猛将"如冰心这样的人身上,则成为一种非常明显确定的品质。
这是充满幻想和想象力的一代人。他们从中国悠久的传统中走来,而又不满并质疑那一切。但在他们的创造中却又融进了并更新了其中有益的养分。他们未曾因批判和反抗而造成文化的"断裂",相反,他们更生了中国文化,他们使自己成为中国最丰富和最有创造力的一代人。
这个让人景仰的队伍中,走着我们的冰心先生。她是最先觉悟的那些女性中的一位。她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她又接受了教会的和美国式的教育。中西、古今文化的交汇和融合,在她那里造出了奇迹。她起步于"问题小说"的写作,成为"文学研究会"的中坚,她的创作服务于"为人生"的理想;她受秦戈尔的启发,首创"随感式"的无题小诗,发起和倡导了中国新诗史的"小诗运动";她用通讯的方式写散文,她的《寄小读者》开辟了散文的新天地,一种崭新的抒情文体在她的笔下诞生;冰心还是新文学中儿童文学元老式的人物,也是儿童文学热情的支持者和实践者。
冰心毕生都在这样辛勤地创造着,直到生命的晚年,她都没有放下她所钟情的手中的笔。而且愈到晚年,她性格中潜藏的刚烈之气愈为显扬。身居郊野,不忘天下,正气凛然,疾恶如仇。所作短文,如《万般皆上品》《无士则如何》等,竞有匕首般的犀利!让人不敢相信这些文章竞出自年近百岁的老人之手!
斗转星移,岁月不居,冰心走完她的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去了。但她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这颗星已燃烧了一百年!她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我们永远无法企及的高雅文采、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的精神财富。
(选自谢冕《这颗心燃烧了一百年》,有删改)
问题:
(1)第3自然段中说"他们更生了中国文化","更生"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2)文中比较了冰心先生和陈独秀等人的异同,请你加以概括。(10分)
A. 【参考答案】
(1)①从传统中来却不满并质疑一切;②创造中融入了更新更有益的养分。
(2)相同点:都有反抗和批判的性格;都是新时代和新潮流的推动者。
不同点:
陈独秀等人是狂飙突进的猛将,高举文化批判的旗帜,面对中国传统而巩固的旧文化和旧礼教,指出它阻碍中国前进的保守性,以惊电迅雷的气势进行扫荡;他们温情的和人性的本质是隐藏着和潜伏着的。
冰心先生具有建设精神。温情的和人性的"五四"本质在冰心那里更明显。冰心先生创造了崭新的抒情文体,是儿童文学热情的支持者和实践者。
[单选题]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representative)与作品是( )。
A. 凯洛夫与《教育学》
B. 赞可夫与《教学与发展》
C. 杜威与《民主主义与教育》
D. 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x8qe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