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典考网

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作业练习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1504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 【名词&注释】

    师生关系(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参考资料(reference)、解放战争(liberation war)、散文随笔、《鸿门宴》(hong men yan)、《窦娥冤》(the tragedy of dou e)、渲染课堂气氛、《孔乙己》、教学效果。、简洁性原则

  • [单选题]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作业练习,阅读并回答问题。一、林冲被发配到沧州,高太尉仍要置他于死地。林冲被逼上绝路,不得不奋起反抗。概括情节要点(如“路遇李小二”“火烧草料场”),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二、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所以他的思想观念、为人行事和一般的草莽英雄有很大的差异。试总结林冲的性格特点。三、风雪作为自然环境,对刻画人物起到一定的作用。看看课文对风雪有哪些描写,这些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四、“逼上梁山”,指的是被压迫的人们不得不奋起反抗的事情。补充阅读《水浒》相关章回,探讨林冲在恶势力的逼迫下,由安分守己到被“逼上梁山”、群雄聚义的心理变化过程。[参考资料]明代李开先《宝剑记》中林冲夜奔梁山的唱词:登高欲穷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鱼书不至雁无凭,几番空作悲愁赋。回首西山月又斜,天涯孤客真难渡。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以下选项中对其作业设计意图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第一题意在让学生归纳矛盾冲突的发展脉络,了解林冲是怎样被“逼上梁山”的
    B. 第二题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进而理解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
    C. 第三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D. 第四题意在扩展学生阅读量,让学生在课文阅读中丰富知识,扩大积累

  •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 学习资料:
  • [单选题]老师要进行“小说与戏剧”的选修课的教学,以下作品不适合用来作为研读的对象的是()。
  • A. 关汉卿《窦娥冤》
    B. 曹禺《雷雨》
    C. 鲁迅《孔乙己》
    D. 巴金《小狗包弟》

  • [单选题]教学《鸿门宴》时,教师采用了如下的引导语,阅读并按要求答题。师:1949年,解放战争到了最后的决战关头。4月26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得到这个胜利的消息,毛泽东同志乘兴挥毫,写下了著名诗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号召全军将士“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鸿门宴》,看看西楚霸王项羽是如何沽名钓誉,并由此走上失败之路的。对上述引导语的使用分析不恰当的是()。
  • A. 引用毛泽东的著名诗篇,导入恰当,能够渲染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
    B. 毛泽东的诗篇暗含了项羽的性格特点,为学生理解《鸿门宴》的人物形象做了铺垫
    C. 教师运用最简练的语言,最短时间将学生引入了所学内容,遵循了简洁性原则
    D. 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体现了新型师生关系

  • [单选题]某选修教材编排有“小说阅读--情节”单元,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组自选最喜欢的一部小说,组内进行情节研读与语句揣摩,选出最精彩的情节进行表演,最后举行“我最喜欢的小说汇报演出”,以此完成对小说情节的学习。该教学设计的突出特点是()。
  • A. 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
    B. 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情节要素
    C. 系统讲授小说鉴赏理论知识
    D. 采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 [单选题]在执教完《中国建筑的特征》后,几位教师针对多媒体教学发出了以下感慨,他们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多媒体课件就是方便,用多媒体呈现板书,又方便,又快捷,以后再也不用写板书了
    B. 利用多媒体课件,我们既可以呈现文字,又可以插入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素材,这对调动学生的眼、耳、口等器官,引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是很有好处的
    C. 多媒体的功能真的很强大,它既能清晰地呈现教学内容,又能渲染教学氛围,对教学重点的强调功能更是值得一提,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好好利用多媒体教学
    D. 我在给学生讲解《中国的建筑特征》时,帮学生链接了梁思成的生平、梁思成的建筑作品等资料,这对扩展学生的学习内容真的很好

  • [单选题]课文《劝学》后面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有了很大的变化。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对于此题的设计意图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旨在让学生运用现代观点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B. 鼓励学生汲取民族智慧,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C. 拓展学生的思维,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
    D. 这样的设计无效,因为现代和古代的观点不一样

  •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wx5nq5.html
  • 推荐阅读

    必典考试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