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美国黑人(afro-american)、举一反三、《兰亭集序》、《赤壁赋》、内容和形式(content and form)、《观沧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tandard of chinese course for ordinary
...)、一段时间(a period)、文言文基础知识
[单选题]“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写一篇短文,说说你的看法。”这是《祝福》一课的“研讨与练习”,对其设计意图分析不恰当的是()。
A. 引领学生有个性地表达
B.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写作用意
C. 引导学生通过文字表达看法
D. 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结构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以下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tandard of chinese course for ordinary)(实验)》有关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目标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
B.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C.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D. 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单选题]某教师设置了“阅读与鉴赏”的专题,旨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tandard of chinese course for ordinary)(实验)》中提出的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的具体目标,下列要求不恰当的是()。
A.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B.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C. 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D.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单选题]某教材在《我有一个梦想》一课结束后,设计了这样活动: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在班里开一个读书报告会。对这一设计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积极利用课外学习资源,体现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B. 体现综合性学习,读说结合,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C. 培养学生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D. 体现研究性学习特点,提高学生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单选题]某教材在《谈中国诗》一课安排了这样的学习活动:比较曹操《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评说两者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对这一设计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
B. 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C. 通过同一选题的诗歌对比,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D. 通过诗歌鉴赏,进一步体会中国诗歌的独特魅力,加深理解文本
[单选题]教师指导学生课后在自己的小区对居民用电情况进行调查访问,并学写调查报告,这种做法()。
A. 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B. 说明语文课程应该关注和重视自然资源
C. 学习了应用文写作的理论知识,写作技巧等
D. 体现出学校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唯一场所
[单选题]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回答问题。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tandard of chinese course for ordinary)(实验)》对文言文教学的具体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授,还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批判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读《烛之武退秦师》,应该看到车辚辚马萧萧的战争场面;读《季氏将伐颛臾》,要能听到一向温和敦厚的孔子慈颜一怒、三呵门生时的不满。要培养学生批判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自己理性地判断、评价。例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中国人的称谓特点,可得出这样的认识:除了凝聚了中华民族礼仪的优点以外,更多的是权力意识、等级意识、奴性意识。教学《兰亭集序》时,启发学生思考:王羲之在这篇序文中,对当时名士的几种生存方式持怎样的态度。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语文学科应该以人为本,使学生通过学习古代优秀作品,具有崇高的精神品格和人生境界
B. 教师要有重点地、少而精地教学字、词、句,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针对学生疑点、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启发
C. 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在阅读实践中学习并运用这些词法和句法
D. 把每篇文章都作为经典作品来赏析、背诵
[单选题]阅读《沁园春?雪》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更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震撼人心的光辉诗篇。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沁园春?雪》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一。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得正确、流利。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一生举手,读)师:好,这位女同学不但读得正确、流利,而且把握了诗词的情感。确实这样,读诗词更重要的是读出--生(众):感情。师:感情是发自肺腑的。不过在朗读时还是有一定技巧的。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技巧呢?生1:要注意停顿、重音。生2:还要注意语速、语调。生3:抑扬顿挫。师:那我们试着注意这首词的停顿、重音、语气、语调,把词的情感读出来。首先,我提示一下,看屏幕.把重音和停顿读出来。(投影展示重音和停顿,生读)师:好,老师试着读几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请同学们根据老师读的节奏和重音来读一遍课文,注意突出节奏和重音。(生看屏幕齐读)师:同学们读得很好。只是有两句需要注意,节奏要更加明显点。“欲与天公试比高”“俱往矣”。来,再把这两句读一遍。(生齐读)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语文学习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B. 教得很详细.教学步骤略显繁琐
C. 提问具有启发性,且与实践相结合,符合语文学习的要求
D. 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训练时,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掌握
[单选题]阅读《离骚》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的《离骚》。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名平,字原,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曾为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死后,他两度被放逐,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请大家反复朗读课文。(学生纷纷朗读)师:刚才朗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了解到诗人流露的独特情怀呢?生:其实,没学这首诗也能了解屈原的情怀啊,谁不知道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呢?师:这首诗情感的起伏,你能体会到吗?生:好像没感觉。师:同学们希望老师怎样去教这篇课文呢?学习这篇课文,你们希望得到些什么?生:我觉得老师最好不要自己或者让我们翻译诗中的句子,因为很难翻,又有方言词,翻译后肯定诗歌的味道就没了,听起来也会很累、很枯燥。但是,我又觉得如果不翻译,这首诗我们很难看懂,而且在积累文言词语方面也会有损失,会学得很心虚。我希望老师能有点新方法。师:那好,我们就把学习重点放在了解屈原的独特情怀上。因为诗歌字面意思较难理解,所以我们让这首诗尽量变得短些,这样就可以少一点要翻译的字词。请同学们尝试一下,看能否对文中的诗句进行压缩,留下你觉得足以说清作者意图的话。(学生埋头动笔,然后讨论了一段时间(a period))生:我来改改前面几句。我将这些句子压缩,成了“高阳苗裔,皇考伯庸。摄提孟陬,庚寅吾降。皇览余度,锡余嘉名。名余正则,字余灵均”。以下对于这一教学实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教师一开始介绍作者及其作品,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B. 教师缺乏对课堂的掌控力.秩序紊乱
C. 教学中重视了学生的感受,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D. 重在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单选题]学习《赤壁赋》教师总结课堂说“希望大家都能像苏轼一样,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多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对这一结束语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 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
B. 总结语能体现文本思想内涵
C. 结束语过于单一
D. 虎头蛇尾,不利于学生理解文本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wx0z5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