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弗洛伊德(freud)、基本规律(basic law)、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生活观念(life idea)、信息技术发展(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有意义学习理论(theory of meaningfullearning)、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划时代意义(epoch-making significance)、建构主义发展观、认知结构主义理论
[多选题]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 )。
A. 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B. 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C. 教育现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D.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多选题]"六艺"指周朝官学教育体系中要求学生掌握的
六种基本技能,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 )
A. √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
A. 教育要培养知情合一的人
B.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有意义接受学习
C. 内在教育的模式会促使学生自发的学习
D. 学习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单选题]教育心理学上著名的"水下击靶"实验的实验者是( )。
A. 贾德
B. 奥苏贝尔
C. 布鲁纳
D. 皮亚杰
[单选题]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这种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为( )。
A. 迁移
B. 同化
C. 顺应
D. 模仿
[单选题]"意大利地图的形状像皮靴"是精加工策略中的( )。
A. 谐音法
B. 音符法
C. 经验联系
D. 形象联想
[单选题]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只是个人意义的群体是( )。
A. 松散群体
B. 联合群体
C. 非正式群体
D. 集体
[多选题]材料
人的认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思想环境。不同的人会被不同的见识簇拥和包围,我们会发现,有些人一辈子也没有接触过重要思想,那些在看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epoch-making significance)的重要的思想家的著作,几乎没有稍稍深入地阅读。他们长期以来依赖和接受的所谓“思想”,不过来自平时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或者从各种小包、娱乐媒体上得到的各种“见解”,就是这些构成了一个人最基本的“思想”资源。虽然这其中也可能包含和掺杂了一些重要观念,如古老传统钟的先哲思想之类,但大致都是多次转手之物,是凌乱的或被他人改造过的、与种种世俗见解搅拌和嫁接在一起的。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影响所谓的“思想”的形成,左右日常生活观念。长此以往,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和高度、遵循的标准,不过是取自庸常的似是而非,对社会的判断,对文学艺术的判断,对人的判断,对时事的判断,对诸多问题的判断,不可能具备更高更清晰的思维坐标。
人的力量来自于思想,一般来说,我们需要最起码的阅读,否则就不知道世界之大,历史之长,思想之多,难免将自己封闭在平庸的见识中。求知者的痛苦来自交流的障碍,比如不能阅读其他民族的思想原著,或不能顺畅无碍地接受中国古典。有些译品的确难懂,只好勉强吞咽。许多思想家的原作是平易流畅的,经过译者翻译就变得疙疙瘩瘩了。获取古今中外的思想是我们的权利,获得这样的权利需要一些条件,比如语言的条件,好在我们生活在一个译事发达的时代,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程颢、朱熹、王阳明,这些古代哲人的著作虽然难懂,好在都有译文。这些重要的思想家说过什么,主要的观点是什么,当然应该知道。在生活中,有时我们会自认为有了深刻的发展,却不知早在几千年前他人就已经说过了。国外的思想家,康德、海德格尔、弗洛伊德、达尔文,世界上的几大宗教等,其阅读意义与中国先哲相同。总之争取机会跟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思想对话,哪怕是浅浅的理解,都是极其有益的事情。我们不会容忍自己的茫然无知,形同懵懂,不知道我们人类历史上有过这么多杰出的思想家、这么多了不起的见解和发现。
思想和知识与艺术理解紧密相连,比如谈到西方文学,有人读得很热,开口即可历数其中的情节人物,但听起来总有点“隔”, 总让人觉得不对劲。为什么?因为读者对基督教,天主教知识并没有人门,而西方文学大都滋生于基督教,天主教的文化土壤上,哪怕是反对这些宗教的人也同样如此,有人曾发出感慨:过去读托尔斯泰、陀思妥那夫斯基,觉得一切懂了,后来深入接触过基督教,回头再看他们的著作就有了更大的自由和方便,简直就是豁然开朗。 这是因为真正的理解还要从文化开始,
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反省,问自己是否闭塞和懒惰,是否错过了一些了不起的思想与智慧。检点下来,我们会发现整体听来的一些见解、主意和方法,都是在世俗风尘中转来递去之物,它们几乎不带有实用主义的目的、个人的欲望和自私偏狭的认识。即便是转引于思想家的,也往往没能真正地全面地传达出思想家的本意。就精神层面而讲,我们极容易生存在庸俗社会学、市井意识和浅薄机灵交织而成的所谓“见识”之中, 并以此构造其个人的思想基础,成为我们的思想来源。思想环境一旦破坏了,也就意味着长期处于低微的精神水准之下。
问题:
(1)文章第一段所言“见解”指什么“依据这些“见解”形成的“思想”来为人处世,有什么“后果”?请根据文意,分别做出简要概括。(4分)
(2)文章认为理想的“思想环境”是怎样的,有何意义?请简要分析。(10分)
(摘编自张炜《海边兔子有所思》)
A. 参考答案
(1)这种“见解”是来自平时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或者从各种小报、娱乐媒体上得到的各种见解。
后果:长此以往,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和高度、遵循的标准,不过是取自庸常的似是而非,对社会的判断,对文学的判断,对诸多问题的判断,不可能具备更高更清晰的思维坐标。
(2)理想的“思想环境”应当是开放的、完整的、直接的。不可闭塞于一处,要积极的追寻思想的源头,要积极吸取先进的思想,学习新的知识。
意义:①如果我们闭塞与懒惰,就会使自己错过一些了不起的思想与智慧。之久会导致我们整体听来的一些见解、主意和方法,都是在世俗风尘中转来递去之物,这必定带有实用主义目的、个人的欲望和自私偏狭的认识。②精神上,我们极易将庸俗社会学、市井意识和浅薄机灵所交织的“见识”构造自己的思想基础,并将其作为思想来源。一旦思想环境被破坏,将长期处于低微精神水准之下。所以构建一个开放、完整、直接的思想环境是尤为必要的,它会引领我们创造更高的思想境界。
[多选题]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10分)
A. 【参考答案】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任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和方法。
(2)因材施教。教师根据学生特点,采取合适的方法培养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实践和适应能力。
(3)因地制宜。教师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易于实践且基础实用的课程学习。
(4)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教学为前提,实践教学为根本,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从实践中获得真知。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wr6w8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