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主要内容(main contents)、全体学生(all students)、创造精神(creative spirit)、民族自豪感、充分利用(make full use)、活字印刷术(typography)、《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教育(make education)、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单选题]( )是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而必须具备的基本权利。
A. 学术研究权
B. 指导评价权
C. 教育教学权
D. 报酬待遇权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某中学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发不同颜色的校服,年级前60名学生穿红色校服,其他学生穿蓝色校服。该校的做法()。
A. 正确,便于分层教学
B. 正确,利于激励学生
C. 不正确,不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D. 不正确,不能平等对待所有学生
[多选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学对象。( )
A. 对
[单选题]操作技能形成的具体途径是( )。
A. 模仿
B. 练习
C. 想象
D. 学习
[单选题]( )是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来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的一种方法。
A. 意志训练
B. 情感陶冶
C. 心理辅导
D. 行为矫正
[单选题]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 实际锻炼法
B. 品德评价法
C. 榜样示范法
D. 品德修养指导法
[多选题]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19~21题。
沈括《活板》原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干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探究·练习
一、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我国及世界科技史上有怎样的地位?读了本文后,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与同学们一起讨论交流。
二、"为"基本意思是"做",动词,但在句子里根据上下文翻译成不同的动词。它也可作介词,还可作其他的词。找出课文中有"为"的句子,整理在笔记本上,比较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2.用讫再火令药熔
3.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4.旋刻之
四、下面八句话中画线的词有四组同义词,指出来,解释其意思。
1.薄如钱唇
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3.持就火炀之
4.则字平如砥
5.箬篷覆之
6.东坡右手执卷端
7.其船背稍夷
8.细若蚊足
五、熟读本文单元介绍本单元以"事理说明"文言文为主。《活版》与魏学洢的《核舟记》共同组成本单元第三课《短文两篇》,另外还有竺可桢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伽利略的《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叫三声夸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问题:
19.从"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或"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角度,写出你对《活板》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20分)
20.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得照抄材料)。(20分)
21.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内容和教学方式。(25分)
A. 【答案】19.(1)《活板》是一篇关于活板的制作和使用的文言说明文,因其专业性比较强,故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感到生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像一般文言文一样从字词入手然后直接进入活板的制作和使用,而是应该将此篇文言说明文枯燥的内容讲的不枯燥,尽量多使用形象化语言,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可以生动、形象并且深刻的理解活板。所以在此篇课文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多媒体影音资料,达到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了解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技术的目的,也充分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这样就可以使课文中生涩的术语变成生动、形象的感性认知,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力,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火花和爱国主义精神(2)在上课过程中,抓住我国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以及创新精神这一点,对学生进行"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可以强调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这个印刷技术发展中的重大飞跃是我国宋朝时期的
一位平民发明家做出的,而且毕昇这一技术研发的研发早于世界400多年,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生活中可以发明什么,这样既可以贴近生活,使学生更容易发挥能力,也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习与探索的精神,达成本课的情感目标。
20.(1)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及各类文言语法现象,理解文章的大意。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学习古人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说明语言的简明、具体。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2)确定依据①课标分析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课程目标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设计,目标的设计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智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第四学段的学习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基本理解课文内容。"②教材分析<活板》是苏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之后第二个学习说明文的单元。这一单元中,第一、第二篇课文是<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第四篇课文<谈谈说明文》是一篇知识性的小短文,所以可以说<活板》既是对前面两篇说明文所学知识的巩固,更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使学生从注重知识的掌握转向注重能力的提升。③学情分析本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古文知识,并且具有了一定的分析与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将朗读的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文言文朗读获得喜悦感和成就感,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教学设计《活板》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PPT展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图片及相关的文字介绍,重点讲解印刷术。突出"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这句话,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进而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文章出处、题材简介,作者简介。
2.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快读课文,标记生字词;听朗诵录音,解决不认识的字词。(2)小组合作翻译文本,并圈画各类文意句式。
三、赏析品鉴
1.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讲解重点文言词汇:板:刻板、雕板,这里名词作状语,意为"用雕板"。之:代词,指"板印书籍"这种方法,可译为"它"。
五经:指《周易》《诗经》《礼记》《春秋》《尚书》
五种儒家经书。板本:雕板(印刷的)本子。专用名词:如朝代、书名、人名、地名、官职等不译。教师总结:本段介绍活板之前先说雕板,是为了说明活板渊源的同时找到比较对象。"尚未盛为",并非绝无,用词考究。"尚未……始印……皆为",干净利落地交代了雕板印刷的发展过程,自然地引向说明中心一一活板。
2.疏通第2段文意。学生指名读,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大意。大意:这一段说明了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及有关事项,(板书: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等),也是全文的中心。(1)学习第一层。学生齐读第一句。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看注释,疏通文意。提问:这一句十二个字,介绍了什么?提示:活板发明时间、发明人身份及姓名。(板书)"布衣"二字,表现了人民的创造力,也表明作者不以地位取人的进步态度。"又"字呼应第一段,说明活板是在雕板印刷基础上的新创造。
3.请学生按照这种学习模式,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自主探究后面部分的文章内容,小组讨论后教师总结段落大意并强调重点文言现象。
四、升华主题PPT呈现其他四大发明,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小结作业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布置如下作业:①翻译全文②课下搜索我国印刷术发展的其他阶段的历史
[单选题]阅读郑振铎《猫》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我"为什么要去打第三只猫?
生:因为小猫做错了事。
师:再思考一下,有人有不同意见吗?
生:因为"我"冤枉、误解了它,以为它做错了事。
师:是的。这样我们就知道,第三只猫是因为"我"的冤枉和误解而死的,所以相较前两只猫,第三只猫的死亡更让"我"难受。这样的结局很让人心碎。可大家仔细想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冤案的出现呢?从文中找一找依据。
生:我觉得是偏见。第17段,因为猫总是"凝望"小鸟,所以,小鸟死了,本来就不怎么受欢迎的这只猫嫌疑最大。
师:非常好,我们看到,如果是前两只猫的话,作者的第一反应可能不是这样。"一定是它"说明"我"对第三只猫存在偏见,也正是由于"我"的偏见,才造成了这次冤案。如果想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我"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呢?
生:不要妄下定论,要经过思考;不要有偏见,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事物;要善待动物。
师:是的,我们做事不能主观臆断,要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能存偏见;要善待动物。这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对人性的反思。文中所写的不只是一只猫,在生活中类似猫的人也很多。你在生活中曾经误解过别人或被别人误解过吗?谈谈感受。
(生谈经验感受)
师总结:学了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作者养猫的经历,了解了作者写文章的目的,也有了很多的收获一生活中我们要同情弱者,拒绝偏见。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师引导学生从原文中找依据,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心
B. 教师应严厉批评回答错误的学生,避免学生再犯类似错误
C. 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逐步理解文章
D. 教学片段在最后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社会联系,升华了主题
[单选题]在"读名著·写对联--我读雨果的《悲惨世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副对联概括主人公的结局。下列适合的是( )。
A. 十九年监狱风云,几十载自由人生
B. 救孤女济贫民奋勇抗争,受感动走正路含笑离世
C. 一条面包被判多年苦狱,几件银器救赎黑暗灵魂
D. 心入悲惨世界感受辛酸人生,情进苦难人间创造经典文集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vj9jn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