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严格要求(strict demands)、诗情画意(idyllic)、点面结合(particular examples)、借景抒情、充分发挥(give full play to)、《韩诗外传》、各具特色、金戈铁马、蓦然回首、文人雅士
[单选题]"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韩诗外传》)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 )。
A. 不仅要提高道德认识,还要加强道德实践
B. 不仅要有从教的学识能力,还要做到以身作则
C. 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还要注重能力的提升
D. 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人文情怀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林某是一名15岁的中国籍新加坡女孩儿,关于她接受教育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要是中国国籍的公民,就享有我国义务教育规定的权利及义务
B. 林某是外国人,想接受我国教育就可以接受教育,不想接受也可以
C. 林某可优先在我国升学
D. 林某不可以在我国获得奖学金
[单选题]班主任王老师规定早操迟到的学生一律在教室外罚站,小涛不愿被罚站,于是每天早早到校。根据斯金纳的学习理论,小涛出操的行为主要是通过( )获得的。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塑造
[单选题]由于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其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为( )。
A. 顺向迁移
B. 逆向迁移
C. 水平迁移
D. 垂直迁移
[单选题]高中教师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不同的德育教育遵循的是( )。
A.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B. 疏导原则
C. 集体中教育原则
D. 因材施教原则
[单选题]教师组织课外活动( )。
A. 比课堂教学要求低
B. 更强调教师的权威
C. 更有明确的目的
D. 没有明确目的
[多选题]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第19~21题。
三峡
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干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研讨与练习
一、背诵全文,并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2.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二、解释下列词语
重岩叠嶂 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素湍绿潭 绝巘 飞漱 清荣峻茂
三、阅读下列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单元介绍
本单元选入的是描绘自然山水的古诗文。学生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19.从阅读文言文要注意语言积累、感悟的角度,谈谈你对《三峡》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20分)
20.根据上述资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21.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5分)
A. 【答案】19.新课标中指出"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幅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因此我认为本课教学应注意:第一,深入朗读。引导学生先默读,对照注解疏通文字,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然后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准句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特色。第二,关于文言知识的积累.可引导学生运用查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的方式进行理解和梳理注重运用,达到举一反三。第三,涵咏品味。这篇短文富有诗情画意,意味隽永。应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的意境,涵咏体会,获得美得享受,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让学生把想象中的三峡风光用语言描述出来,可以在课文的基础上扩展联想。
20.(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关键词汇、句子,积累文言现象。
②整体感知三峡的景色特征,体会三峡多姿多彩的诗意美。
③鉴赏语句,体会作者的文笔美,掌握文中多样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味语言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的方法,不断提高古文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三峡展现的大自然的美和文化魅力,培养学生对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
(2)设计依据: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制定了以上三维目标,具体依据如下:
①课标分析
文言文教学在促使学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要有
意识地培养审美意境和审美情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文言文教学应当突出诵读法在疏通文意和把握情感上的作用,本文点面结合、正侧相衬、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这一切,都值得我们通过反复诵读、词句推敲,研读揣摩、学习、体会。
②教材分析
《三峡》选自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而郦道元的《三峡》更是千年来无数描写三峡美景中的名篇,它用词精练,文词清越。《三峡》为我们展现了三峡多姿多彩的"诗意美",包含了作者对三峡深深的赞美。
③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和阅读经验,但是他们对文言文中写景与抒情关系的掌握还有待加强,因此本课将着重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本课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1.《三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展示三峡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三峡的美丽风景,激发学习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听读齐读明节奏。教师播放名家诵读的《小石潭记》,学生通过跟读,处理字音、节奏。
2.边读边议梳通文意。学生自行快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推断,自行疏通、翻译课文,小组修正,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适时纠正。
三、赏析品鉴
1.(投影出示主题是"我们一起发现《三峡》的美")通过学生诵读,以师生问答的方式初步分析三峡的美: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美在哪呢?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美丽景物?分别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1)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2)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水的不同特点。
春冬时:以"素"饰"湍",水如白练,给人明净轻快之感。
夏季:水急、水涨,给我们一种气势磅礴的奔放美。
秋季:山高、岭连、水面狭窄、水长的景色。
2.通过学生自主练习的方式进一步感受文章的美:请以"本文的美,美在……"说一句简单的话。(可以试着从结构、描写手法、语言、对偶句、感情、节奏、角度等方面着手。)
明确:(1)本文的美,美在对比手法的运用。
如:"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极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急。
(2)本文的美,美在节奏和互文手法的运用。
如:"隐天蔽日",实际意思是"隐蔽天日",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突出了群山连绵不绝。
四、升华主题
三峡的美景不仅仅深深吸引了我们,更有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注全部的感情,余秋雨曾在《文化苦旅》中这样说:"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的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同学们,你们知道在这片神奇的山水背后蕴含了哪些人文的痕迹吗?三峡曾是屈原、昭君的故乡:是金戈铁马的三国古战场,如果说三峡的美丽是大自然的创造,那么三峡的灵魂则是历朝历代文人雅士的结晶。其实,正是三峡的山水成就了这些千古绝唱,而这灿烂的文化奇观又使三峡声名远扬。三峡美,美在景,美在情,美在语言,也美在语言的华丽。
五、小结作业
让我们再次欣赏本文的山美,水美和语言美。并且大声的朗读背诵一遍。选定你想描绘的一副山水画,结合文中的句式,写一段短小优美的文字。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分享。
[多选题]材料:
陈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总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各自探索,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大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由陈老师讲解。一学期下来,很多学生觉得不但收获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
当然,陈老师也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有的同学老是找不到学习方法,也不愿意发言,习惯当听众,王春就是这样的孩子。陈老师有一次点名让王春发言,王春站起来紧张得面红耳赤,陈老师示意王春坐下。课后,陈老师把王春叫到办公室说:"你既然不愿意在班上公开讲,那我们就私下聊吧。现在只有我们两个人,你就补上你的课堂发言吧。"在陈老师的多次鼓励下,王春慢慢克服了胆怯,也敢上台发言了。
作为班主任,陈老师号召学生扩大阅读面。他给学生推荐了很多书目,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也包括科技史、通俗哲学读物、成功者的励志故事……他还经常组织学生交流阅读体会。一学期下来,学生的视野明显开阔了,知识面也明显拓宽了。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陈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A. 【参考答案】
陈老师的教育行为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值得提倡的。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材料中,陈老师号召学生扩大阅读面,开展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开阔了视野。这体现了陈老师把学生看作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材料中,针对王春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敢在众人面前回答问题的特点,陈老师私下和他进行交流,给予他鼓励,最终使他克服了胆怯。这体现了陈老师懂得因材施教。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材料中,陈老师让学生围绕问题各自探索,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是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单选题]《人间词话》是著名学者王国维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他提出的关于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的核心理论是( )。
A. "气质"说
B. "境界"说
C. "神韵"说
D. "格律"说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vgg7q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