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水浒传》(outlaws of the marsh)、《西游记》(journey to the west)、心路历程(spiritual course)、《荷塘月色》(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课堂实录、遇到困难(encounter difficulties)、英雄气概(heroic spirit)、“蓝天白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tandard of chinese course for ordinary
...)、色彩斑斓
[单选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tandard of chinese course for ordinary)(实验)》高中必修课程目标关于“表达与交流”的要求,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 表达与交流的基础来源于生活,所以要细心观察
B. 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利用多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C. 参加演讲与辩论,学习主持集会、演出等活动
D. 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下面是某教师教授《长亭送别》一文的课堂实录(片段),阅读后请完成后面的问题。师:我们如果把[端正好]改写成一段描写性的文字,该如何来描写呢?生: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生:好一幅天高气爽的晴朗秋景图:抬头望,碧空万里,白云飘动;低头看,黄花盛开,遍地金色。天蓝云白,遍地花黄,霜叶如火,色彩斑斓。师:这两位同学的描写截然相反,一个是乐景,一个是哀景,究竟哪一个合理呢?生:我认为哀景更合理,因为原文中有“西风紧”“雁阵”“凋零的黄花”等意象,这样就能很好地传达出女主人公在离别时内心的愁苦之情。生:我认为乐景合理,因为原文中有“蓝天白云”“黄花”“霜林”等意象,从色彩上就给人一种美的感觉。生:老师您也说过用乐景写哀情,更能体现人物内心的悲哀。师:其实刚才大家的争论,正代表了学术界的两种不同的观点,不管是哪一种观点,此时崔莺莺内心的离愁别恨是相同的。谁来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支曲子?(一学生朗读)师:这位同学朗读得怎么样?生:我觉得“紧”“染”应该突出。生:应该读出愁苦之情。师:好,我们一齐朗读这支曲子。(学生齐读[端正好])以下选项中对该段教学实录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改写到诵读,不是简单地转承,而是欣赏语言艺术的深化和延伸
B.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了新的知识
C. 课堂上不应该出现争吵,不利于课堂的正常进行
D. 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提升了学生对曲子的领悟能力
[单选题]下面是一位教师在实施《荷塘月色》教学时的导入环节。师: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以前就学习过他的散文名篇。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学生发言)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普通的知识分子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heroic spirit)”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体会他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背景下的复杂心情。下面是对以上教学环节的看法,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和交流各自积累的有关知识,有利于学生的自主阅读
B. 教师应该尽量引导学生去回忆已经学过的作者的名篇,以及各篇的大致内容和名句
C. 教师对朱自清所谓“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的说明,游离本文主旨太远
D. 本文的主要特色在于写景抒情,教师的导入可以适当说及,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单选题]下面是一位教师教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实录(片段)的开篇介绍,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师:本文的作者是谁?生:施耐庵。师:本文节选自哪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生:《水浒传》。师:中国四大名著中的另外三部是什么?作者分别是谁?生:《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三国演义》罗贯中。对此教学实录片段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A. 教师采用“一问一答”的问答法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
B. 问答法体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强化语文基础知识
C. “中国四大名著中的另外三部是什么?作者分别是谁?”这一教学提问对高中生来说难度过小,不利于学生积极思考
D. 课堂教学中大量使用该教师的教法,会取得利于学生学习的“满堂问”“满堂答”的积极效果
[单选题]教师在讲解《囚绿记》课文时,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①哪几段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快速阅读课文,圈画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像“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②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品味品味。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1.学生自读、图画。2.讨论交流问题①。明确: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一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这曲折有致地表现了作者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3.讨论交流问题②。4.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配乐诵读。我们在朗读时,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画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思考)5.学生自读、思考、图画、批注。6.小组交流。7.全班分享(每一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8.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的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多媒体课件展示)。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教学课堂上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分析不恰当的是()。
A. 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教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训练并互动交流,老师分析小结之后再让学生迁移训练并展示,交流成果
B.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教材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的方法最能体现对话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C. 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D. 教师与学生不是平等的对话者,老师仅仅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的一个指导者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v0p8e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