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课文内容(text contents)、《岳阳楼记》、《失街亭》、《荆轲刺秦王》、《六国论》、言过其实(overstate)、阅读鉴赏能力、学生课业负担、故事梗概、深入分析(deep analysis)
[单选题]教学《劝学》,教师设计教学目标:①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②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及初步分析的能力;③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对该教学目标设计评价不正确的是()。
A. 体现了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整合统一
B. 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要求理解不准确
C. 教学设计遵循了教材的特点和文言文教学规律
D. 整体设计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老师在讲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定语后置句,就举出以下例子请同学们分析,以下例句不符合要求的是()。
A.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B.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C.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烛之武退秦师》)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单选题]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名著导读”共选十部中外名著,每册安排两部。导读内容包括“背景介绍”“作品导读”和“思考与探究”三个部分。其所推荐名著涉及古今中外名篇佳作,包括小说、戏剧、语录体散文等多种文体作品。旨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以及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等。对该“名著导读”部分所实施的建议恰当的是()。
A. 名著学习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应规定学生课内外均要大量反复阅读
B. 以“名著导读”部分所推荐的作品为重点,依据学情适当增补推荐作品
C. 利用两周时间集中完成名著导读部分的学习,以迅速取得此专题的教学成果
D. 课内学习计划的文章足以丰富学生阅读,能提升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名著导读可忽略
[单选题]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荆轲刺秦王》一课的作业练习,阅读并回答问题。一、熟读课文,理出故事梗概,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荆轲的性格的。二、背诵易水诀别一段,并说说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三、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2)持千金之资币物四、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是感人的;有人认为荆轲用行刺手段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这种举动不足取。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谈谈你的看法。以下对其设计意图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第一题意在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出故事梗概,要对情节作适当概括。荆轲的性格也是在情节的发展中体现出来的
B. 第二题意在让学生背诵课文的重点段落
C. 第三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D. 第四题意在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作出自己的评价
[单选题]教师让同学们回答汉语中五种基本结构关系的类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主谓、动宾、补充、联合、偏正
B. 动宾、补充、连动、兼语、主谓
C. 连动、兼语、同位、“的”字结构、“所”字结构
D. 介词结构、“的”字结构、“所”字结构、数量结构、似的结构
[单选题]阅读《胡同文化》第二课时的课堂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同学们,你们读《胡同文化》这篇文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与其他文章比较觉得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呢?(众生沉默)师:我们读一段感受一下,好不好?请大家读第一段。(生读第一段)师:有什么感觉?生:有,感到语言朴实、亲切,老头子与老婆婆床上对话的方位词特有趣味。师:同学们,这样朴实的语言能反映百姓最真实的生活。大家在写作文时,常感到无话可写,总认为,作文的语言是很“高雅”的。是的,作文“行动”本身就是高雅的,但它的“高”不是高不可攀的“高”,作文的内容都是生活化的。这篇文章给我们很好的启示,本文没有写“惊天动地的事”,文章中两老头子床上的话都写了,这样看来,写作文就是--生(齐声):写生活。师:我昨天给大家发了一篇阅读的文章,叫做《汪曾祺……》。生(齐声):《……唤起青年对语言的热爱》。师: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也希望唤起同学们的对语文的--生(齐声):热爱!师:也希望唤起大家对语文老师的--生(齐声):热爱!师(笑):我没有这么说哦!生(齐声):笑。师:同学们,在你们看来,文章中哪一些语言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特点,哪一些语言最能体现北京人的特点。我们班有五个组。看哪一个组能够比较好地体会到课文的语言特色。过一会儿.你们推出一个代表你们小组意见的同学发表看法……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不恰当的是()。
A. 教学风趣幽默,课堂气氛活跃
B. 教师的引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C. 教师将阅读与写作课联系起来教学,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D.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单选题]教学《失街亭》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找到“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使用了下列两个教学补充材料,阅读并按要求答题。(材料一)马谡履历表1.出道,为刘备的败军煎茶熬汤,成功引见自己。当时仅二十几岁。2.公元223年,刘备白帝城留遗言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3.公元223年,为诸葛亮献策,对孟获“但服其心足矣”,才有“七擒七纵”的历史佳话。得诸葛亮赏识,升为参军。4.成功策划反间计,离间曹睿与司马懿君臣关系,愈得诸葛亮赏识。5.公元229年,失街亭,被斩。时年39岁。(材料二)诸葛亮出征将领表前督部--魏延;前军都督--张翼;牙门将--王平;后军领兵使--李恢,副将--吕义;兼管运粮左军领兵使--马岱,副将--廖化;右军领兵使--马忠;行中军师--刘琰;中监军--邓芝;中参军--马谡;前、左、右、后将军--袁琳、吴懿、高翔、吴班;前、左、右、后护军--许允、丁咸、刘敏、官雝;行参军--胡济、阎晏、爨习;丞相令史--董厥;帐前左右护卫使--关兴、张苞。对上述材料的使用分析不恰当的是()。
A. 引入资料恰当,能够引导学生“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
B. 教师对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合理,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依据
C. 由第一则材料可以看出,马谡绝非等闲之辈,暗示他的失败仅从轻敌、大意、狂妄上去找原因不够透彻
D. 两则材料的使用重复,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答案的角度一致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qzrpz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