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牡丹亭》(the peony pavilion)、个体差异性(individual difference)、《窦娥冤》(the tragedy of dou e)、引经据典(chapter and verse)、人的主观因素(subjective factor of man)、《玉堂春》、"贴近生活、冯友兰先生、信手拈来、叶圣陶先生
[单选题]Exce12003中,若在工作表中插入一列,则一般插在当前列的( )。
A. 左侧
B. 上方
C. 右侧
D. 下方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下列戏剧中,节选出折子戏"苏三起解"的是( )。
A. 玉堂春
B. 牡丹亭
C. 望江亭
D. 窦娥冤
[多选题]材料:
冯友兰先生有个提法:"照着讲"和"接着讲"。冯先生说,哲学史家是"照着讲",例如,康德是怎样讲的,朱煮是怎样讲的,你就照着讲,把康德、朱煮介绍给大家。但是哲学家不同。哲学家不能限于"照着讲",他要反映新的时代精神,他要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冯先生叫作"接着讲"。例如,康德讲到哪里,后面的人要接下去讲,朱煮讲到哪里,后面的人要接下去讲。人文学科的新的创造必须尊重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的经典创造和学术积累,必须从经典思想家"接着讲"。"接着讲",从最近的继承关系来说,就是站在21世纪文化发展的高度,吸取20世纪中国学术积累的成果,吸收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冯友兰、熊十力等学者的学术成果。对中国美学来说,尤其是从朱光潜接着讲。之所以特别强调朱先生,主要是因为他更加重视基础性的理论工作,重视美学与人生的联系。朱先生突出了对"意象"的研究。这些对把握未来中国美学的宏观方向都很有意义。宗白华先生同样重视"意象"的研究,重视心灵的创造作用。他从文化比较的高度阐释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帮助我们捕捉到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和亮点。他的许多深刻的思想可以源源不断地启发今后的美学史、美学理论的研究。学术研究的目的不能仅仅限于搜集和考证资料,而是要从中提炼出具有强大包容性的核心概念、命题,思考最基本、最前沿的理论问题。从朱光潜"接着讲"也不是专注于研究朱光潜本人的思想,而是沿着他开创的学术道路,在新的时代条件、时代课题面前做出新的探索。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学术焦点,这形成了每一个时代在学术研究当中的烙印。"接着讲"的目的是要回应我们时代的要求,反映新的时代精神,这必然推动我们对朱光潜、宗白华、冯友兰等前辈学者的工作有所超越。
(摘编自叶朗《意象照亮人生》)
问题:
(1)请简述文中"照着讲"的意思。(4分)
(2)简要分析当代中国的人文学科应该怎样"接着讲"?(10分)
A. (1)"照着讲"的意思是哲学史家在讲述知识的时候,要尊重历史,尊重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的经典创造和学术积累,将其原本的知识内容讲述出来即可。(2)中国人文学科的"接着讲"其指的是:一是从最近的继承关系来说,站在21世纪文化发展的高度,吸取20世纪中国学术积累的成果,吸收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冯友兰、熊十力等学者的学术成果;二是不能仅仅限于搜集和考证资料,而是要从中提炼出具有强大包孕性的核心概念、命题,思考最基本、最前沿的理论问题:三是不针对某个具体学者做研究继续讲下去,而是在前辈学者开创的学术道路,在新的时代条件、时代课题面前做出新的探索。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学术焦点,这形成了每一个时代在学术研究当中的烙印。
[多选题]材料:
东邻人家的岳母死了,殡葬的时候需要一篇祭文,这家人就托私塾的老师帮写一篇。塾师便从古本里规规矩矩的抄了一篇,没想到误抄了悼岳丈的祭文。葬礼正在进行的时候,识字的人发现这篇祭文完全弄错了。这一家人跑回私塾去责问老师。塾师解释说:"古本上的祭文是刊定的,无论如何不会错,只怕是你家死错了人。"要求:请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或含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
A. 【参考范文】用生活丰富教材
在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相当一部分教师"以本(教材)为本"的意识十分顽固。正如材料中的私塾先生,把教材当"圣经"来使用,认为"书上有什么,我就讲什么;书上怎么写,我就怎么讲;写进书本的都是正确的。"不会把书本的知识,经过自己的处理,合理运用到生活中,以致于在殡葬的时候出现这场闹剧。我们现在有些教师把自己束缚在教材中,对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掰开揉碎,繁讲细讲,生怕有半点遗漏,认为只要把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即可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气氛单调、沉闷。
现代课程论强调课程是"教科书与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与教学环境"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因此教材是实施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
一种材料而不是全部材料。新课改的精神告诉我们:教材应具有开放性和弹性,应有利于学生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探究、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反思等,从而实现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这些新的课程理念使我们重新认识教材的"法定"性质,只强调"教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必须突破教材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仅仅是教教材,应做教材的主人而不能沦落为教材的奴隶,既要运用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不依赖教材。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听到朋友的夫人责骂拆表的孩子之后,连连摇头说:"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他亲自到朋友家里把小孩领出来,带到修表店看师傅修表。陶行知对那位夫人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打跑、赶走。"由此看出,只有将"生活"这本教材灵活的运用好,并将书本知识融汇其中,才能更形象直观的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要敏锐地观察生活,善于用生活的内容、时代的"活水"来充实、丰富教材。教材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就应具备课程改革的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其实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包括学生的经验、生活的环境、教学设备设施、自然和社会资源、网络资源等等。只要我们留意生活、敏锐观察,丰富的生活积累将成为我们教学信手拈来的生动课程资源。作为教师,只要我们摒弃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观念,增强课程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就一定能"化平庸为神奇",使教材这一课程资源的价值得到"超水平"发挥。
[单选题]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其重要标志是产生了( )。
A. 杜威的儿童中心思想
B. 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思想
C.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思想
D. 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
[单选题]有的人大器晚成,有的人少年得志,这体现了个人身心发展的( )规律。
A. 个体差异性
B. 不平衡性
C. 互补性
D. 阶段性
[单选题]"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反映了人的发展的( )。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个别差异性
[单选题]评定学业成绩时,信度好,效度却往往不高的试题是( )。
A. 主观性试题
B. 论文式试题
C. 客观性题
D. 问答型试题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qrx4v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