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语文课堂教学(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分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新课程标准(new curriculum standard)、思想感情(thoughts and feelings)、重要内容(important content)、层出不穷(emerge in)、“填鸭式”、放任自流(let students be)、才华横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tandard of chinese course for ordinary
...)
[单选题]某教材在《我有一个梦想》一课结束后,设计了这样活动: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在班里开一个读书报告会。对这一设计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积极利用课外学习资源,体现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B. 体现综合性学习,读说结合,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C. 培养学生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D. 体现研究性学习特点,提高学生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下面是某老师设计的杜甫《登高》(人教版必修三)导语,对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师:请大家想象老师讲的故事的画面: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秋风萧瑟的季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着,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空中簌簌下落。江水滚滚翻腾,刷刷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孤岛在盘旋,猿在哀鸣--这时,一个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的老人慢慢地爬上山来,步履艰难,跌跌撞撞……这位老人,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这位老人,曾经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位老人,才华横溢,“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位老人,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重阳节,本是登高祈祷、家人团聚的节日,而年过半百、满身疾病的他却面对处在战乱之中的国家,面对万里之遥的故乡,面对漫天飘洒的落叶,面对滚滚翻腾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声高吟……大家应该猜到,这位老人是谁了吧?
A. 抓住了《登高》一诗沉郁顿挫的特点,导语设计与诗的风格一致,烘托了气氛
B. 这个设计没有回顾已有的知识,不符合导语设计的原则,不利于本节课对新知识的讲解
C. 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
D. 这个设计画面感强,能让学生展开想象,这也正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
[单选题]下面是某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语文课堂教学的看法:在新课实施中,有些教师片面理解新课改关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理念,片面地追求教学的表面热闹和活跃。于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但同学们在热闹的课堂中却收效甚微。以下对上述案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语文教学处于放任自流(let students be)状态,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课堂交流
B. 语文教师采用了“活动式”的教学形式,课堂上教师一味追求让学生或分组讨论,或交流感情,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仅仅作为一名“旁观者”或其中的“一员”,导致讨论交流的泛化、肤浅化
C. 这是一种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鸭式”的课堂活动
D. 这种教学学生可以有效地接收消息、掌握知识、创新思维,活动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单选题]某教师开设校本选修课程,包括“写法借鉴”“写作练习”“文章修改”,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tandard of chinese course for ordinary)(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A. 诗歌与散文
B. 新闻与传记
C. 语言文字应用
D. 文化论著研读
[单选题]下面是教师在教完《祝福》后的教学反思,对这个教学反思,理解正确的是()。(1)课堂教学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真正做到三维目标的结合。(2)教学应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差异,因材施教。(3)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注意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A. 这位教师很好地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B. 教师的教学过程过于强调对情感的教学,而忽略了知识与能力
C. 阅读不应过多考虑学生的想法.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
D. 课堂上过多的师生交流将不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
[单选题]阅读《蒹葭》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满怀深情):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深秋的早晨,晨雾朦胧,芦苇飘荡,一位痴情的恋者徘徊河畔,为他心中的恋人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你听--(教师深情朗读第一节,舒缓、绵长、全场安静,学生迅速被感染)(学生自由放声地朗读全诗,教师邀请三个同学每人读一节)师:非常有感觉,投入了情感,这三节诗之间有什么特点?生:三句话好像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只是改变了一些字词。师:还有要说的吗?生:都有“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师:也就是说句式相同,你们很敏感地发现它们相同的地方,我们称之为“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有一种美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这艺术魅力。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 采取了学生自由读、个别读的方式,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B. 该环节能营造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初步进入诗歌情景
C. 教师没有对知识点进行了小结,忽略了语文知识的学习
D. 肯定了学生的表现,体现了在课堂中应以激励、表扬为主,并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qq3rj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