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积极意义(positive significance)、《桃花源记》、代表人物(representative)、举例说明(illustrate)、《愚公移山》、山水田园派、豁然开朗(be suddenly enlightened)、《苏州园林》、理解课文(understanding text)、新课标要求
[单选题]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文言虚词“其”的意义,下列学生的笔记中归纳不正确的是()。
A.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把……怎么样”)
B.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其: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大概”“原来是”)
C.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五柳先生传》)(其:代作者自己,第一人称)
D. 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传》)(其:“他的”)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教师在教授《饮酒(其五)》时,提到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开拓者,并准备列举其他山水田园派诗人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山水田园派诗歌的特点,以下不适合的是()。
A. 谢灵运
B. 王维
C. 柳永
D. 孟浩然
[单选题]教师在教授冰心的《繁星》《春水》这两部作品时,引导学生归纳这两部作品的主题,下列学生的答案不准确的是()。
A. 童心
B. 自然
C. 母爱
D. 友情
[单选题]教师讲授朗读技巧时,举例说明词语的轻声读音可能会导致词语词性和意义有所差别,下列不能作为案例使用的是()。
A. 买卖
B. 东西
C. 热乎
D. 铺盖
[单选题]学习杜甫的《春望》时,教师要求学生列举其他运用以乐景写哀情手法的诗文,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A. 《雨霖铃》
B. 《游山西村》
C. 《送元二使安西》
D. 《诗经?采薇》
[单选题]教师讲解“遂与外人间隔”中“间”的词义时,同时列举了以下句子,其中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B. 则美丑有间矣。(《淮南子.俶真》)
C. 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游黄山日记》)
D.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单选题]学习《论语》中“诲女知之乎?”一句时,教师举例加深学生对此句的文言现象的理解。以下和例句不属于同一类的是()。
A.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
B.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C.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D.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单选题]学习《苏州园林》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理解课文(understanding text)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总说和分说;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结合新课标要求,以下对该教师的教学预设评价不正确的是()。
A. 整体设计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
B. 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没有得到体现
C. 目标设计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D. 体现出说明文教学对事物特征、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的重视
[单选题]学习完古文《桃花源记》后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对《桃花源记》一文进行总结,下列同学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来记叙,以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B. 本文的成语有世外桃源、豁然开朗(be suddenly enlightened)、无人问津、落英缤纷、怡然自乐等
C. 世外桃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本文作者虚构的目的是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D.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所寄托的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个理想是能变成现实的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qn9x8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