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典考网

阅读《安塞腰鼓》课堂实录(片段),回答问题。师:今天,让我们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1868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 【名词&注释】

    课程内容(curriculum content)、修辞手法(rhetorical devices)、主要原因(main cause)、作业系统(operation system)、开门见山、恰到好处(just right)、人文精神。、朗读课文(reading the text)、课堂实录、惊心动魄(heartquake)

  • [单选题]阅读《安塞腰鼓》课堂实录(片段),回答问题。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陕北,来到黄土高原,去欣赏独具风味的安塞腰鼓。好,一起来朗读下,好吗?看!(生齐朗读)师(板书):安塞腰鼓上联:听关西汉子抡大锤敲响安塞震天鼓师:听同学们读出了《安塞腰鼓》的气势和豪迈,我作了个上联:听关西汉子抡大锤敲响安塞震天鼓,希望同学们在一会儿的学习中能够有所感悟。请同学们交流预习三分钟。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 A.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B. 直接导入,开门见山,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新课
    C.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reading the text),了解大意,为后面的深入学习作了铺垫
    D. 教师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 学习资料:
  • [单选题]某版本语文教材在《济南的冬天》课文后面附录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相关知识,这属于()。
  • A. 知识系统
    B. 助读系统
    C. 范文系统
    D. 作业系统

  • [单选题]阅读《竹影》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打破了学科的约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B. 坚持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课改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C. 带着问题阅读,体现了阅读时的目的性
    D. 所讲内容偏离本课的主题.体现教师授课准备不充分

  • [单选题]阅读一位老师对课文《故都的秋》的教学分析,按要求答题。《故都的秋》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并流露出作者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了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作者从三个方面描写景物并赞美故都的秋,进一步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二是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其中由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到感受人文精神是教学中应突破的难点。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 A. 符合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的要求
    B. 该教师正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特点
    C. 该教师准确把握了散文教学的重难点
    D. 该教师脱离了对文本的解读

  • [单选题]阅读《安塞腰鼓》课堂实录(片段),回答问题。师: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激情。这首先是因为在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刘成章对产生于这片黄土地上的安塞腰鼓有着无限的神往与倾心的爱恋,他深深理解安塞腰鼓的本质,体味出了它丰富的内涵。请同学们找找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安塞腰鼓的本质和内涵及作者对它的挚爱之情。生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生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生3:“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heartquake)的捶击!”生4:“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师:同学们找得很好。这些语句都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安塞腰鼓、对黄土高原的热爱,这是文章写得好的主要原因。但是一篇好文章,光有好内容不行,还必须有恰当的形式与之相适应,才能成为一篇完美的文章。那么我们来看一看这篇文章的外在形式,特别是语言的表达和运用上有什么特点。生5:句子都很短,节奏感很强。生6:用了很多排比句,很有气势。生7:用了一些比喻,很形象,很生动。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文章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简洁的段落,铿锵的短句,连用的排比,不让人有半点喘息的机会,这样的节奏使文章的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展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 A. 采用问答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B. 教师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赏析文本,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C. 既关注了文本内容和作者情感.又训练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赏析
    D. 过多地侧重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较好地引导学生深入品析语言特色

  • [单选题]某教师在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发现里面有很多数字需要重点识记,于是进行了简单总结,其中总结错误的一项是()。
  • A. 总目标中规定,九年义务教育内累计认识40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B. 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C. 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D. 第三学段: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 [单选题]以下是某位教师对语文教材的作用的认识,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文课程内容最重要的承载载体
    B. 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材料
    C. 学生课外拓宽知识领域的重要基础
    D. 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唯一凭借

  •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q6e9dp.html
  • 推荐阅读

    必典考试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