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典考网

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副高)2023针灸学(副高)易错每日一练(12月09日)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897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 【名词&注释】

    操作方法(operation method)、《诸病源候论》(treaties on the causes and manifestatio ...)、足太阳膀胱经、《针灸大成》(compendium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 ...)、八脉交会穴(eight confluencepoints)、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stomach channel of foot-yang ming)、阳性反应点(positive reaction point)、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 [单选题]结脉、代脉、促脉,其脉象特点是

  • A. 脉来较数
    B. 脉来缓慢
    C. 脉来时止
    D. 止有定数
    E. 止无定数

  •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 学习资料:
  • [多选题]能清心火的药物是
  • A. 木通、灯心草
    B. 通草、车前子
    C. 泽泻、猪苓
    D. 栀子、黄连
    E. 竹叶、淡竹叶

  • [单选题]温脾汤的功用是( )。
  • A. 温脾暖胃,化湿和中
    B.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C. 泻结通便,散寒救逆
    D. 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E. 温阳散寒,泻结逐瘀

  • [单选题]参苓白术散的功用是
  • A. 益气补中、健脾养胃
    B. 燥湿健脾、行气和胃
    C. 健脾益气、调补脾胃
    D. 健胃益气、和胃渗湿
    E.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 [单选题]败毒散的药物组成有
  • A. 独活、茯苓
    B. 白芷、川芎
    C. 人参、白术
    D. 枳壳、苍术
    E. 薄荷、荆芥

  • [单选题]防风通圣散的功效是
  • A. 疏风解表、泻热通便
    B. 疏风散热、通腑泻结
    C. 辛温发汗、兼清里热
    D. 解表泻热、行气通便
    E. 以上都不是

  • [单选题]循行"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所指的是( )
  • A. 手少阴经脉
    B. 手厥阴经脉
    C. 手太阴经脉
    D. 手阳明经脉
    E. 手少阳经脉

  • [单选题]针刺下列腧穴时,哪个穴位不适宜取俯卧位
  • A. 风池
    B. 肾俞
    C. 风市
    D. 天宗
    E. 关元

  • [单选题]下列穴位在治疗高热症中,能宣达三焦气机,疏散风热的为
  • A. 大椎
    B. 曲池
    C. 合谷
    D. 外关
    E. 风池

  • [单选题]从耳后,入耳中( )至目外眦之下的经脉是
  • A. 足太阳膀胱经
    B. 足阳明胃经(stomach channel of foot-yang ming)
    C. 足少阳胆经
    D. 手少阳三焦经
    E. 手太阳小肠经

  • [单选题]下列特定穴中,治疗虚寒性脏病应选用
  • A. 络穴
    B. 俞穴
    C. 八会穴
    D. 八脉交会穴
    E. 郄穴

  • [单选题]关于穴位注射法叙述正确的有
  • A. 选择阳性反应点(positive reaction point)5~10穴注射
    B. 注射剂量一般应用原药标准剂量
    C. 耳穴可以注射0.3~0.5ml,头面部可注射0.5~0.8ml,四肢2~3ml
    D. 疗程一般急症1~2次每日,慢性病每日或隔日一次,6~10次为1个疗程
    E. 药液较多时,可由浅至深,边推边进

  • [单选题]提出"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的医著是
  • A. 《灵枢》
    B. 《素问》
    C. 《扁鹊心书》
    D. 《诸病源候论》
    E. 《备急千金要方》

  • [多选题]下列腧穴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A. 大椎向上斜刺0.5~1寸
    B. 风府向上斜刺0.5~1寸
    C. 人中向上斜刺0.3~0.5寸
    D. 百会平刺0.5~0.8寸
    E. 长强紧靠尾骨前面斜刺0.8~1寸

  • [多选题]下列互为相生经脉,并均连于“目系”的是
  • A. 肾经
    B. 三焦经
    C. 肝经
    D. 胃经
    E. 心经

  • [多选题]《针灸大成》对针灸手法的贡献主要有
  • A. 九针
    B. 针刺八法
    C. 提出“刺有大小”
    D. 提出“针刺十四法”
    E. 提出“下针十二法”

  •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q4gprq.html
  • 推荐阅读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