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典考网

导读《水浒传》后,教师让学生选择书中的一个情节,分组进行表演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1407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 【名词&注释】

    《水浒传》(outlaws of the marsh)、《桃花源记》、《隆中对》、《陋室铭》、《爱莲说》、《愚公移山》、温故而知新、挥泪斩马谡、主动性和积极性(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自食其力

  • [单选题]导读《水浒传》后,教师让学生选择书中的一个情节,分组进行表演,下列不属于《水浒传》中情节的是()。

  • A. 林冲风雪山神庙
    B.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C. 吴用智取生辰纲
    D. 孔明挥泪斩马谡

  •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 学习资料:
  • [单选题]在文言文总结课上,教师举例讲解“动词的使动用法”这一知识点,下列不适合用来举例的是()。
  • A. 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B.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
    C.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D.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 [单选题]教师在讲解“原来你在这儿”一句的重音时提到,重读“你”则强调的是“是你而不是他人”,如果要强调“不在别的地方”时应重读哪个词?()
  • A. “原来”
    B. “在”
    C. “这儿”
    D. “你”

  • [单选题]教授《马说》“食之不能尽其材”中“材”的用法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通假字的特点,特举了下列句子,其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 A. 扁鹊见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B.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C.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D. 温故而知新。(《论语》)

  • [单选题]学习完《皇帝的新装》,某教师组织了一次班级童话故事会。每小组选一名擅长讲故事的同学,小组成员帮助他(她)选好童话故事,并帮他(她)准备,听他(她)给本组同学讲,大家听后再给他(她)以具体的指导。然后各小组的代表再进行比赛,教师确定评委人,事先宣布评分标准。对该教师的教学设计,下列评价正确的是()。
  • A. 能够根据所选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B. 能够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与教学重点、难点相关的教学环节
    C. 能够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D. 能够开发多种教学资源

  • [单选题]阅读《雨说》的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师:[A]我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花、鸟、草、虫,万事万物均可入诗。而春天,最让诗人动心。有很多诗句脍炙人口、流传千古。下面,我想请同学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古诗词。生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生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生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生4: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师:[B]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希望大家能够多积累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师:[C]春雨常常和温柔、亲切、喜悦、轻松联系在一起。但不同的诗人,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手法表现春雨。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雨说》就写得别具一格。诗人在文中描写的春雨是什么样的?哪些句子让你们印象特别深刻呢?带着这两个问题,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雨说》(学生读课文)生:我觉得春雨具有奉献精神。生:我觉得诗中的“雨”就像母亲。生:我认为这雨是善良的、温柔的。师:[D]谢谢同学们的踊跃发言。好,那咱们就带着这些感觉听读一遍录音。下面对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教师运用温故而知新的导入方法来教授课文
    B. 教师对同学们的回答做出积极的肯定,并给出了适当的建议,有一定的鼓励和引导作用
    C. 教师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方向,不过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D. 听读录音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感情,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 [单选题]学习完古文《桃花源记》后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对《桃花源记》一文进行总结,下列同学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来记叙,以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B. 本文的成语有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落英缤纷、怡然自乐等
    C. 世外桃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本文作者虚构的目的是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D.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所寄托的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个理想是能变成现实的

  •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pxq39e.html
  • 推荐阅读

    必典考试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