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solving problems)、《陈情表》(state emotion to the emperor)、搜集整理(collection and arrangement)、人物描写(portraiture)、文艺作品(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共同生活(living together)、情真意切、民主作风(democracy style of work)、新知识分子(new intellectuals)
[单选题]阅读《陈情表》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这是一篇很残忍、很苦涩、很虐心的文章,真实地展现出强权高压下一位小人物如何自保的诚惶诚恐,胆战心惊。一则普通的陈情表,孝和忠的纠结,情和理的渗透,有真情的流露,也有美丽的谎言。以情说理,融情于理,情动理明,情真意切。(师出示李密服侍祖母的图片,朗读《晋书?李密传》: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师:这幅图片中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字--生(齐):“孝”。师:你怎样理解“孝”?(学生自由回答)师: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living together),照顾父母的起居,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就是对父母尽责尽孝。师:跟“孝”相对应的是中国儒家传统中的另一个字--生(齐):“忠”。师:孝子、忠臣是传统知识分子一生的追求,但忠和孝似乎天生有矛盾。叫做--生(齐):忠孝不能两全。师:现在李密遇到了一件很纠结的事情,大麻烦。这件事跟另一个强势的非同一般的大人物晋武帝司马炎有关。那司马炎、李密、祖母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谁来叙述一下?(学生叙述,老师补充)师:“情”前面加上哪一个修饰词你认为最恰当?(有学生加了“恩情、私情、感情、孝情、忠情、亲情”)师:这么多的修饰词,要李密做出选择,那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关键还是两点,忠和孝之间做出决断.陈情表陈的就是在忠孝之间非此即彼的痛苦挣扎的苦情。至于如何陈情,就是方法问题,归纳起来无非就是八字真经,动之以情--生(齐):晓之以理。对上述教学实景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创设情境.升华情感设置悬念
B. 运用谈话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容
C. 选择式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学习兴趣
D. 引导不够深入,分析过多,学生无足够的思考空间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在教授《沁园春?长沙》时,教师要求学生们搜集整理毛泽东的生平事故,在课堂上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对这一教学过程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搜集作者的信息资料,能使学生主动地了解作者生平事故,对作者有个更深刻的印象
B. 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成果,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吸收更多的知识
C. 学生自己搜集关于诗人的资料,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
D. 搜集毛泽东的生平故事容易偏离主题,不利于课堂设计环节的进行
[单选题]某新任教师针对如何恰当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这个问题,请教了若干教师,以下是几位教师的建议,其中对教学评价的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A.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但我们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
B. 老师在听完学生的发言以后要马上做出判定,不必由学生来做出评价
C. 评价应以表扬、激励为主,比如“你真棒”“很好”“真不错”
D. 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一定要讲求语言的准确性
[单选题]在写作“学会描写”教学中,教师使用了下列两个教学补充材料,阅读并按照要求答题。材料一:大凡写得最好的人物,不是用叙述方法来介绍他的面相和性格;而是写他的声音笑貌,一举一动,使人读完后能够想象出这个人物的形貌。《红楼梦》的人物就是用这个方法来描写的,甚至可以从人物的说话中想象出他(或她)的风采,辨出是男或是女。中国社会上,新知识分子(new intellectuals)与旧知识分子,资产阶级与地主,工农与职员,男女老少,各色人等,谈吐的腔调都不一样;闻其声,如见其人;写人物而写到这样境界,才算技巧之上乘。(茅盾《怎样阅读文艺作品》,《茅盾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材料二:要找到能够表现这个人物性格特征性的细节。什么叫特征性细节?如阿Q,我们马上就想到几个细节,怎么跟赵大爷姓赵,怎么调戏小尼姑,怎么同小D打架,怎么样向假洋鬼子要革命,到死的时候画圆圈还欣赏圆不圆,想到了这些细节,就有了阿Q。假如说这些细节都没有,阿Q就没有了。阿Q的性格其实就是靠这样的细节表现出来的。人物的性格就是依靠这些细节突出来的。有些小说从头到尾都是细节,但读了以后却没有印象,因为这些细节,都不是带有特征性的。细节再多,不能表现人物的性格,那也是空的。(高晓声《漫谈小说创作》,《福建文学》1983年第9期)对上述资料的使用分析不恰当的是()。
A. 材料一引导学生感知如何进行具体的人物描写
B. 材料二引入资料阐述细节描写的作用
C. 资料的引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人物描写、细节描写的效果
D. 资料的引用是从描写的方法技巧角度引导学生学会描写方法
[单选题]以下是一节作文讲述课的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生:“当李白在青山绿水间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的心灵已远离黑暗官场的笼罩”一句,如果照应标题“放飞心灵,书写人生”就更好了。师:好!你帮他改改。生:可以改成“当李白放飞心灵,远离黑暗官场的笼罩时,他在青山绿水间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享受快意人生”,这样就照应了标题中的“放飞心灵”和“人生”。师:大家同不同意?生:同意!改得好!(当场在电脑上修订,投影展示。修改前后对比鲜明)
A. 学生发现问题,当场进行修改,读书能力很强
B. 生生交流和谐,讨论气氛浓厚,乐于展示成果
C. 教师态度模糊.没有主导课堂,只有学生表现
D. 师生互动顺畅,课堂流程明晰,体现师生平等
[单选题]阅读《项脊轩志》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呢?我给大家三个数字,“一、二、三”,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给这三个数字各加上几个字,就是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生1: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位亲人。师:哪两种情感?哪三位亲人?生1:两种情感:一悲一喜;三位亲人:先妣、先大母、妻子。师:“妣”是谁?“大母”又是谁?生2:“妣”是指已故的母亲。师:那已故的父亲又叫什么?生2:考。有个成语叫“如丧考妣”。“大母”就是指祖母。师:为什么在“妣”和“大母”的前面加上“先”字?生2:对死者的尊称。师:写作本文时,归有光的妻子去世了没有?生2:去世了。师:那能否在妻前加上“先”字,称之为“先妻”?生1:不行。“先”是对死去的长辈的尊称,妻子是平辈,应称为“亡妻”。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理解文言文中的字词
B. 层层递进,思维逻辑紧密
C. 对于文言文中字词的学习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要求
D. 师生互动流于机械化
[单选题]请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回答后面的问题。要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有时我们总是为僵化的课堂气氛而苦恼,其实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不是一天可以培养的。从新课程的角度来讲,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是被动的执行者。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他们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聪明指数绝对超过了我们小时候,如果要是用我们的标准来衡量他们是不行的,因此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一个施展自己的平台。对以上材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始终由学生确定教学内容
B. 教学中需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C. 可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D. 语文需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起来
[单选题]阅读以下《滕王阁序》的备课案例(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对这篇课文,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2)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领悟其音乐美;(3)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理解作者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赏析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设计时,我考虑到学生独立赏析难度较大,给学生提示了景物描写赏析的角度:形、色、声、动。我的目的是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诗文的美,学生自己能够从不同角度揣摩、品味诗文的艺术性。对上述教学案例分析不合适的一项是()。
A. 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
B. 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C. 诗文阅读重点在于整体感悟、体会艺术效果
D. 设计难点时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
[单选题]教学实施中,教师应恰当运用教学媒体,提高教学效率,阅读下列教学片段,回答问题。师:一切景语皆情语。生命与地坛叠映在一起,不是自然,而是人化的自然。那么他的心态有什么变化呢?生:开始因为残病,消极;有了感悟,有了希望,亘古不变,活出价值。师:地坛本是无情物,却开启了史铁生。投影:荒芜冷落(失魂落魄)--生机盎然(珍爱生命)--活力永存(活出精彩)歌曲:离不开伟大的母爱,有母亲的伴行…对多媒体的运用分析不恰当的是()。
A. 影像的观看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B. 发挥多媒体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C.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D. 干扰学生对语文独特的感受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pdlw7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