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典考网

下列是某市教委关于"禁止违规补课"的相关规定,其中不合理的是(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1468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 【名词&注释】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举一反三、工资管理(salary management)、办学条件(conditions of running schools)、课堂纪律(classroom discipline)、品德心理结构(moral mentality structure)、相关规定(relevant regulations)、良好的课堂气氛(good classroom atmosphere)、面向全体学生(facing to all students)、《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 [单选题]下列是某市教委关于"禁止违规补课"的相关规定(relevant regulations),其中不合理的是( )。

  • A. 在双休日、国家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学校义务教育阶段不得组织学生集体补课
    B. 开设重点班与非重点班,利用周六日组织重点班学生进行补课
    C. 严禁中小学校在岗教师组织本校学生开展有偿补课活动
    D. 校园内应禁止其他部门、单位和个人面向中小学生办班收费补课

  •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 学习资料:
  • [单选题]王老师把自己的精力用于培养优秀的学生,很少留意成绩一般的学生,该老师的做法( )。
  • A. 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B. 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C. 违背了公正施教的要求
    D. 违背了严慈相济的要求

  • [单选题]现在有的教师暗示家长或学生,或明着向家长索要财物,根据家长送礼的薄厚区别对待学生。这样的老师违背了()的职业道德规范。
  • A. 为人师表
    B. 爱岗敬业
    C. 廉洁从教
    D. 热爱学生

  • [单选题]关于班主任的待遇与权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合理安排班主任课时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一半计入
    B. 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在绩效工资分配中要向班主任倾斜
    C. 对于班主任承担超课时工作量的,以超课时补贴发放班主任津贴
    D. 将本班成绩纳入班主任绩效评价体系

  • [单选题]提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思想家是( )。
  • A. 韩愈
    B. 苟子
    C. 孔子
    D. 柳宗元

  • [多选题]试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 A.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如我们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精选教材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在选择这些基本的经验作为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必须包括基本的、典型的事实材料,并阐明概念、原理的适用条件。(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否则迁移效果小,甚至阻碍迁移的产生。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在宏观上,教学中应将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并依此进行教学。在微观上,应注重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或有意识地沟通具有相似性的学习。简言之,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努力体现迁移规律。(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仅教给学生如何组织良好的信息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学生了解在什么条件下迁移所学的内容、迁移的有效性如何等。结合实际学科的教学来教授有关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 [单选题]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 )。
  •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 [单选题]( )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 A. 课堂环境
    B. 课堂气氛
    C. 课堂纪律
    D. 课堂情境

  • [单选题]When using the imperative “Turn it off” to give an order,the speaker highlights the________of the utterance.
  • A. locutionary act
    B. illocutionary act
    C. perlocutionary act
    D. indirect speech act

  •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p9ror4.html
  • 推荐阅读

    必典考试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