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基本要求(basic requirements)、《荷塘月色》(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兰亭集序》、“朦胧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tandard of chinese course for ordinary
...)、卢沟桥事件、文章内容(contents of articles)、文言文基础知识、文字描述(narrative description)、逐字逐句(verbatim et literatim)
[单选题]阅读《囚绿记》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同学们能从这篇课文的内容看出本文的写作背景吗?生:“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师:对,第13自然段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本文的写作背景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的“我”,必须离开了。离开北平,离开公寓,最重要的是,还离开什么?生:常春藤!师:非常好。当初,作者是因为什么原因才选择了住在这间公寓?生:常春藤的绿影!师:这间公寓环境怎么样?生:不好。师:怎样不好呢?你是怎样发现它不好的呢?生1:狭小。作者说它“高广不过一丈”。生2:潮湿。“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生3:简陋。“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窗户左下角的玻璃还被打碎了,有一个大孔隙。生4:炎热。师:读书很细心,很好。狭小、潮湿、简陋、炎热,这样的居室真可谓什么?用一个名词来定义它。生(齐):陋室!以下对于这一教学实录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师的提问层层深入,善于引导学生思考
B. 教师提问略显繁琐,不利于整体把握内容
C. 以学生为授课导向,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D. 教师适时鼓励学生,增强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以下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课程教学目标,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小说、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B. 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C. 学习鉴赏小说、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
D. 尝试进行小说、散文的创作
[单选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具体目标,下列要求不恰当的是()。
A. 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B.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C.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D.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contents of articles)
[单选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语言文字应用的具体目标,下列要求不恰当的是()。
A. 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
B. 能根据需要,按照相关格式和要求,写作应用文,力求准确、简明、得体
C. 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
D. 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单选题]《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描写是教学重点。有的同学说:“《荷塘月色》总的来说是作者要借宁静的夜景来抒发不宁静的心情。这说明他痛苦、郁闷是何等的深沉!我们在预习中,看到有些参考书上说这篇文章渗透了作者‘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可我怎么总是读不出来那种‘淡淡的喜悦之情’呢?”面对这一从学生中生成的重难点,下列老师的行为中,不妥的一项是()。
A. 及时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鉴赏荷塘内部的月色及写独处感受的文字
B. 仔细品味作者对那素淡朦胧美景的描写,反复体验作者抒写内心独白的文字,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切身体会作者的微妙感情
C. 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他们会主动地质疑、问难,积极地参与探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D. 这一问题见仁见智,可暂时搁置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上网找资料解决
[单选题]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回答问题。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文言文教学的具体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授,还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批判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读《烛之武退秦师》,应该看到车辚辚马萧萧的战争场面;读《季氏将伐颛臾》,要能听到一向温和敦厚的孔子慈颜一怒、三呵门生时的不满。要培养学生批判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自己理性地判断、评价。例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中国人的称谓特点,可得出这样的认识:除了凝聚了中华民族礼仪的优点以外,更多的是权力意识、等级意识、奴性意识。教学《兰亭集序》时,启发学生思考:王羲之在这篇序文中,对当时名士的几种生存方式持怎样的态度。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语文学科应该以人为本,使学生通过学习古代优秀作品,具有崇高的精神品格和人生境界
B. 教师要有重点地、少而精地教学字、词、句,不必逐字逐句(verbatim et literatim)地串讲,针对学生疑点、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启发
C. 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在阅读实践中学习并运用这些词法和句法
D. 把每篇文章都作为经典作品来赏析、背诵
[单选题]学习《晏子使楚》前,教师播放了一段晏子出使楚国时和楚王对话的视频,对这一教学资源分析恰当的是()。
A. 揭示出了课堂内容,但不利于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narrative description)揣摩人物心理
B. 为学生创设了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真实情境
C. 符合新课导入的要求,能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D. 用新颖的形式唤醒学生与作者相同的情感体验
[单选题]请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回答后面的问题。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绩与排行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和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题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对以上材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重视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B. 语文存在于生活之中,实践性就是语文的其中一个显著特征
C. 语文课程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是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
D. 语文课程要特别重视人文性,实现人文性后再体现工具性
[单选题]阅读以下教学导入,按照要求答题。“相信未来”“食指”“1968”,这三个词都是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的关键词,你们首先最想了解的是哪个词?(生答“食指”)顾城有一首诗叫做《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歌,是一首朦胧诗,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作者食指,和顾城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书下的注释(念注释)。食指,原名郭路生,大家猜一猜“路生”这个名字的来历。(叫答学生)1948年,食指的母亲在行军途中生下了他,因此取名叫“路生”。食指在文学史上是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的,他的创作为一代诗人的崛起奠定了坚固的基石,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这个“新诗潮诗歌”,指的主要就是“朦胧诗”,食指和顾城都是朦胧诗的先驱。对上述导入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 生动、有趣,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B. 采用了温故知新的导入方式
C. 从导入部分了解到了顾城的生平及地位
D. 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和学习氛围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oylow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