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相辅相成(complement each other)、《巴黎圣母院》(notredamede paris)、《理想国》、《悲惨世界》(pathetic world)、人格尊严权(right of personal dignity)、违反纪律(violate discipline)、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分镜头脚本、文本具体分析
[单选题]中学教师夏某安排成绩比较落后的两名同学考试时间上自习。教师夏某的做法( )
A. 合法,教师正确履行了提高业务水平的义务
B. 合法,教师有权安排学生的学习
C. 不合法,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
D. 不合法,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国家鼓励开展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应坚持( )原则。
A. 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相互尊重
B. 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C. 公平、公正、公开
D. 平等互利、坚持合作
[单选题]下列作品中,不是雨果创作的是( )。
A. 九三年
B. 悲惨世界
C. 双城记
D. 巴黎圣母院
[多选题]材料:
影视产品挤压纸媒读物是当下一个明显趋势,正推动文化生态的剧烈演变。前者传播快、受众广、声色并茂,具有文字所缺乏的诸多优越,不能不使写作者们疑惑:文学是否已成为夕阳?没错,如果文字只是用来记录实情、实景、实物、实事,这样的文学确实已遭遇强大对手,落入螳臂挡车之势,出局似乎是迟早的事。不过,再想一想就会发现,文学从不限于实录,并非某种分镜头脚本。优秀的文学实中寓虚,虚实相济,常有镜头够不着的地方。钱钟书先生早就说过:任何比喻都是画不出来的。说少年被"爱神之箭"射中,你怎么画?画一支血淋淋的箭穿透心脏?今人同样可以质疑:说恋爱者在"放电",你怎么画?画一堆变压器、线圈、插头?画不出来,就是拍摄不出来,就是意识的非图景化。其实,不仅比喻,文学中任何精彩的修辞,任何超现实的个人感觉,表现于节奏、色彩、韵味、品相的相机把握,引导出缺略、跳跃、拼接、置换的变化多端,使一棵树也可能有上千种表达,总是令拍摄者为难,没法用镜头来精确地追踪。在另一方面,文字的感觉化之外还有文字的思辨化。钱先生未提到的是:人是高智能动物,对事物总是有智性理解,有抽象认知,有归纳、演绎、辩证、玄思等各种精神高蹈。所谓"白马非马",具体的白马黑马或可入图,抽象的"马"却不可入图;即便拿出一个万马图,但是"动物""生命""物质""有"等更高等级的相关概念,精神远行的诸多妙门,还是很难图示和图解,只能交付文字来管理。若没有文字,脑子里仅剩一堆乱糟糟的影像,人类的意识活动岂不会滑入幼儿化、白痴化?可见有了这两条,写作者大可放下心来,即便撞上屏幕上的声色爆炸,汉语写作的坚守、发展、实验也并非多余。恰恰相反,文字与图像互为隐形推手。
一种强旺的文学成长,在这个意义上倒是优质影视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摘编自韩少功《镜头够不着的地方》)
问题:
(1)文中画线处"镜头够不着的地方"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2)如何理解文中认为的"文字与图像互为隐形推手"?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10分)
A. 参考答案:(1)"镜头够不着的地方"指的是文字超现实的个人感觉承担;文字的思辨负载。(4分)(2)"文字与图像互为隐形推手"是指文字和图像互为基因,二者取长补短,强旺的文学成长是优质影视生产的重要条件。影视产品传播快、受众广、声色并茂、还原如真,具有文字所缺乏的诸多优势,文字不仅可以用来记录实情、实景、实物、实事,而且还能做到实外有虚,实中寓虚,虚实相济,虚实相生,文字具有感觉化和思辨化,是影视产品达不到的。没有文字,脑子仅剩乱糟糟的影像,没有影像的记录,文字就显得苍白不生动。因此,文学不会成为夕阳,文字和图像互为表里,相辅相成。(10分)
[单选题]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
A. 《理想国》
B. 《政治学》
C. 《论演说家的教育》
D. 《民主主义与教育》
[单选题]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是( )。
A. 逻辑思维
B. 直觉思维
C. 形象思维
D. 动作思维
[单选题]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所强调的影响学习的因素是( )。
A. 知识和兴趣
B. 兴趣和努力
C. 兴趣和情感
D. 情感和努力
[单选题]学习动机有高尚和低级之分,其划分标准是学习动机的( )。
A. 作用
B. 社会意义
C. 动力来源
D. 个人的前途
[单选题]某班的班干部在看到班上的同学违反纪律(violate discipline)时,会将情况报告给老师,这体现出的高级情感是( )。
A. 道德感
B. 权威感
C. 归属感
D. 理智感
[单选题]某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吸引更多优秀生源,新学期开始在全校推行"淘汰制",对连续两次期末考试成绩排在全年级最后5%的同学进行"淘汰"一一勒令退学。该学校的做法( )。
A. 合法,有利于学校争优创先,早日成为名校
B. 合法,有利于激励后进生努力学习,提高成绩
C. 不合法,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D. 不合法,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owqk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