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典考网

阅读某教师关于《乡愁》的教学导语,按要求答题。1972年的一个深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307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 【名词&注释】

    封建社会(feudal society)、灵活运用(flexible application)、应变能力(emergency ability)、相同之处(same places)、热爱祖国(love motherland)、《孔乙己》、主动性和创造性(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不断提高(constant improvement)、课程总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单选题]阅读某教师关于《乡愁》的教学导语,按要求答题。1972年的一个深夜,诗人余光中听着那潇潇的冷雨,愁绪万千:离开大陆二十多年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够回去。此时他心潮澎湃,用了不到二十分钟就写下了这首让无数人动容的诗歌--《乡愁》。后来,直到60多岁了他才重新回到大陆……今天,让我们走近余光中,走进这首诗,去感受他的乡愁。对上述课堂导入评价不恰当的是()。

  • A. 该导入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诗歌的情境氛围
    B. 该导入介绍了诗歌的创作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
    C. 该导入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显了学习重点
    D. 该导入紧扣诗题,完全从解题入手,能够快速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旨

  •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 学习资料:
  • [单选题]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教师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正确掌握生字词;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对该教师的教学设计评价恰当的是()。
  • A. 目标设计缺少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日标的明确设定
    B. 作者老舍是学生熟悉的大作家.无需再作介绍
    C. 自主合作探究会使课堂秩序混乱,不利于攻克难点
    D. 设计不符合初中学情,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

  • [单选题]阅读下面一段《社戏》的教学实录,回答下面的问题。师:我们今天来学习《社戏》。首先我们来看看题目,从题目来看,你们觉得社戏应该是什么?生:一种文化艺术。师:文化艺术?一种怎样的文化艺术呢?生:一种戏剧。师:之前我们做过一次实践活动--“戏曲大舞台”,你觉得它应该属于哪种戏剧?(指明一生回答)生:没有研究过。师:请坐。我们看看下面有个注释: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是如何来描写这个社戏的。同学们把语文书打开,翻到《社戏》这篇课文。在这个教学实录中,教师采用的是哪种教学方法?()
  • A. 讨论法
    B. 点评法
    C. 练习法
    D. 问答法

  • [单选题]语文课上老师为大家讲解演讲的知识时,首先讲解了演讲的基本要求,然后讲解了演讲的技巧和方法,该如何准备一篇演讲稿以及演讲过程中要注意的诸多事项,最后详细举例,并用多媒体播放著名的演讲视频。之后,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搜集素材写一篇演讲稿并进行3分钟演讲。对以上教学设计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锻炼了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B. 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掌握了演讲技能
    C. 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D. 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 [单选题]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是教师的知识、智慧、感情以及应变能力的综合体现。结尾没有固定的模式或标准,要细心总结,灵活运用。以下是教师对《孔乙己》所做的教学结语,不合适的是()。
  • A. 这节课我们已经将课文学完了,下课以后请大家复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并预习下一篇课文。
    B. 在旧中国不只有一个孔乙己,无数知识分子都是从黑暗的旧社会走过来的,他们被愚弄、被压迫、被束缚。他们在旧社会里痛苦呻吟,这难道不是封建社会给一切贫苦、善良的知识分子造成的命运吗?今天,悲剧的孔乙己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生活在自由幸福的时代,知识分子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做了生活的主人,我们怎能不热爱今天的生活!为了祖国的富强,为了将来更美好的生活,我们怎么能不奋发向上,学好本领呢!
    C. 文章结尾处说到“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请同学们思考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
    D. 请大家阅读《范进中举》中的片段,将两篇文章进行比较,这两篇文章在主题上有何共同点,孔乙己和范进悲剧命运的成因有何相同之处。

  • [单选题]以下是某教师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的理解,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B.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C. 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constant improvement)自身的综合素养
    D.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 [单选题]某教师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对总目标中的重要知识进行了总结,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语文课程规定7~9年级学生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
    B.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关总目标的规定前五条侧重宏观角度,后五条侧重具体描述
    C. 总目标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
    D. 语文课程的本质是实践性,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得到了充分的凸显

  • [单选题]初中某教材第三单元第一课课文后写道:"研讨与练习一、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人的变化。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这段文字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个系统?()
  • A. 选文系统
    B. 知识系统
    C. 练习系统
    D. 助读系统

  •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ooerko.html
  • 推荐阅读

    必典考试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