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典考网

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反映气候、物候的变化,用以指导农事。下列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323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 【名词&注释】

    必典考网发布"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反映气候、物候的变化,用以指导农事。下列"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更多教师资格证-高中数学的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考试题库请访问必典考网高中教师资格频道。

  • [单选题]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反映气候、物候的变化,用以指导农事。下列节气中,白昼最长的是( )。

  • A. 春分
    B. 夏至
    C. 秋分
    D. 冬至

  •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 学习资料:
  • [单选题]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
  • A. 培养品德和审美情操
    B.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C. 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D. 发展智力、体力、创造力才能

  • [单选题]学生小陈看到锐角、直角、钝角等图形中都有两条交叉线,就认为角是由两条交叉线组成的,小陈的知识概括属于( )。
  • A. 理性概括
    B. 感性概括
    C. 表层概括
    D. 深层概括

  • [单选题]小宇同学解题时能够做到"一题多解",这说明他的( )能力强。
  • A. 形象思维
    B. 求同思维
    C. 发散思维
    D. 逻辑思维

  • [单选题]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和依据是( )。
  • A. 课程计划
    B. 课程标准
    C. 考试用书
    D. 教科书

  • [单选题]王老师上课时,一只小鸟停在窗台上啄玻璃,同学们都把视线转向它。这属于( )。
  • A. 不随意注意
    B. 随意前注意
    C. 随意后注意
    D. 随意注意

  • [多选题]针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有两位老师分别设计了以下两个教学片段。请你分析哪一个教学情境更好。 (一)师:一条河的两岸可以看成平行的直线,某人在岸边要驾驶船到对岸,请问,他应该选择在哪个位置到对岸,才能以最短的路径实现目的? 生:随便那个位置都可以,因为岸的一边上任意点到对岸的距离都相等。 师:为什么? 生:感觉。 师:这种感觉很好,但我们应该给予证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 (二)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面上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相交。当两直线相交时,我们采用角来刻画它们的“相交程度”。那么,如果两直线平行时,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刻画呢?(师平行地拿两支笔进行远近移动) 生:距离。 师:什么意思? 生:你刚才在比划,给我们一个感觉,两平行直线有远和近的区别。 师:好,那么怎样刻画两直线的距离呢? 生甲:作任意一条直线与两直线都垂直,被它们所截得的线段长度都相等,这个长度我们就定义为两平行线的距离。 师:很好!但要说明怎么作任意直线与两直线都垂直,还有别的什么方法? 生乙:其实,两平行直线上的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相等,这个距离可以定义为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师:很好!为了研究两平行直线的距离,我们可以选择甲和乙的办法,大家看,该选择哪个办法? 生丙:选择甲,因为点到点的距离最原始。 生丁:选择乙,因为点到直线的距离也是通过点到点的距离来刻画的,如果能够得到点到直线的距离,可以少走弯路。 师:两位同学的构思都有道理,那么,我们就合二为一。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 ……
  • A. 第二个教学情境的创设更好。第一位教师的创设存在优点也存在缺陷。优点是他联系现实背景设计教学,非常实在,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能够知道现实生活需要研究点到直线的距离,激发了学习的动机。 缺陷在于:一方面是学生不知道老师今天为什么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只能机械地配合老师去探索;另一方面教师剥夺了学生研究问题的策略。而第二位教师能够从数学本身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研究的策略,加强了数学的内在知识结构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所研究的方向。如果第二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在补充地问学生一句:“在现实生活中也需要得到点与直线、平行直线间的距离,你能够举出例子吗?”那么,这位教师就既能够注重数学的研究规律又不忽视实际的联系,这样的教学设计将更有意义。

  •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o1k7n.html
  • 推荐阅读

    必典考试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