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典考网

某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工会活动,并对学校的改革发展建言献策。该教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447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 【名词&注释】

    必典考网发布"某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工会活动,并对学校的改革发展建言献策。该教"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更多教师资格证-高中历史的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考试题库请访问必典考网高中教师资格频道。

  • [单选题]某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工会活动,并对学校的改革发展建言献策。该教师行使的权利是( )。

  • A. 教育教学权
    B. 控告检举权
    C. 民主管理权
    D. 培训进修权

  •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 学习资料:
  • [单选题]下列事件中,不是在秦始皇时期发生的是( )。
  • A. 统一货币
    B. 修长城
    C. 文景之治
    D. 修筑灵渠

  • [单选题]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是( )。
  • A. 认知内驱力
    B. 自我提高内驱力
    C. 附属内驱力
    D. 成就动机

  • [单选题]一般人普遍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其他各个方面也比较优秀,这体现了心理学的( )
  • A. 刻板效应
    B. 晕轮效应
    C. 首因效应
    D. 投射效应

  • [多选题]材料:某市教育局最近出台一项改革措施,审查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效益,对效益高的学校实行倾斜政策,加大投资的力度。市教育局先制定出以学生学业成绩、升学率等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然后依据这一指标体系,由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评估专家和学校三方组成评估小组,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逐一进行评估,评出一定比例的高效益学校。高效益学校评出后,由政府出面对这些学校加大投资力度,以确保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据市教育局有关人士称.这项措施的出台将改变以往那种重点学校“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局面,因为评估的结果很有可能表明,重点学校不一定等于效益高的学校,一般学校也并不一定等于效益低的学校。问题:试运用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政策,评论该市教育局的这项改革措施。(18分)
  • A. 该市出台改革措施的出发点是好的,审查义务教育办学效益,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效率,有利于提高义务教育的资源利用,促进义务教育的快速发展,但是该市教育局的措施仍然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其具体的措施存在不足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唯分数论”“唯成绩论”,不利于义务教育落实促进学生发展的任务,也不利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该市教育局出台的政策和措施必须以保障义务教育的发展为前提,以促进义务教育效率的整体提高为目的。(2)促进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该市教育局在出台政策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各学校的均衡发展。(3)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该市教育局政策的出台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应仅仅把学生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标准。(4)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不得设立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均衡分配义务教育资源。该市教育局出台的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合理分配教育投入。义务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关乎国民素质的提升。因此,政府应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促进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 [单选题]复习时,用红笔画出书中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 )。
  • A. 整体性
    B. 理解性
    C. 选择性
    D. 恒常性

  • [单选题]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方式,如"成绩并不重要,学会才是重要的",可有效缓解考试焦虑。( )A.正确B.错误
  • A. A

  • [单选题]心理学家"把学习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 )A.正确B.错误
  • A. A

  • [多选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法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 --西塞罗 材料二虽然法律已经颁布,但一般人并不知道法律具体规定,完全由祭司集团确定哪一天是黄道吉日可开会或可开庭。因此罗马史学家李维说:“市民法深藏于祭司团的神龛之中。”公元前254年,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大祭司科伦卡尼乌斯公开传授法律知识,解答人们提出的各种法律问题,法律从秘密走向公开,广受欢迎。 --周枏《罗马法原论》 材料三公元前367年和公元前242年,罗马相继确立了内务大法官和外务大法官,处理罗马市民相互间、外国人相互间的民事纠纷……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颁布《安托尼亚那敕令》,废除市民与臣民的区别,准予居住在罗马帝国境内的居民或臣民一般都可取得市民权。 --周枏《罗马法原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罗马法的有关规定,归纳出罗马法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分析在公元前三世纪中期罗马法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3)材料三反映了罗马法又有什么转变?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从以上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古罗马人对法律有怎样的态度?
  • A. (1)“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说明罗马法重视证据。“与其判处无罪之人……法庭即不予受理”说明罗马法遵循一定的受理原则。“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说明罗马法实行无罪推定和辩护制度。 (2)变化:由秘密走向公开;由祭司贵族垄断到平民参与;平民由知道到理解法律内容。 (3)转变:法律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原因:随着罗马人对外扩张步伐的加速,越来越多的非罗马外邦人加入到罗马属民的行列之中:罗马国家为了调整和处理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的权利关系,相继通过和颁布了一系列决议或法令。 (4)崇尚法治的精神,追求法律地位的平等。

  • [多选题]如何正确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这一论点?(10分)
  • A.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2分)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4分)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4分)

  •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o14jp.html
  • 推荐阅读

    必典考试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