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典考网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世纪30年代,梅兰芳先生初到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689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 【名词&注释】

    写作能力(writing ability)、《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必由之路(only way)、固步自封、面向全体学生(facing to all students)、海明威的作品、鸦片战争前(before the opium war)、改正错误(mistake correction)、内容空洞

  • [多选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世纪30年代,梅兰芳先生初到上海,虽然他唱功绝佳,誉满京华,但要在大上海一下子出名也难。当时想在报纸上登广告,但广告怎么写,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呢?经过一番筹划,戏班子决定在报纸上只印三个字--梅兰芳。当时上海的市民并不知道梅兰芳是谁,因为好奇,都在互相打听,连登了一周之后,报纸上登出了一个详细的广告:"梅兰芳--京剧名旦,今晚在上海茶戏园登台献艺。欢迎观看。"就这样,先生在上海一唱走红。   综合上述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说文。   要求:   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 A. 【参考范文】参考范文: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动力 《大学》有云:"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著名的喜剧演员卓别林曾经说过:"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完全自由进行创作,其成绩往往会是惊人的。"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以创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进入21世纪,创新更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创新引领科技的未来。如果没有创新,世界上第一盏电灯就不能诞生,我们还要在煤油灯暗淡的光下生活一辈子:如果没有创新,第一架飞机就不能出现,人们要经过几个月乃至几十年的时间历经艰辛,长途跋涉才能到达目的地;如果没有创新,社会便不会如此现代化,人们之间的联系也不会如此紧密。因为创新,电灯取代了蜡烛,楼房取代了平房,空调取代了风扇。因为创新,科技日益进步。 创新是民族的希望。回顾中国历史,在15世纪以前,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出现过汉唐盛世,中国的经济技术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此后便逐渐从强盛走向没落,来到鸦片战争前(before the opium war)夕更是腐朽到极点,从头到脚都烂透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建统治者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因循守旧、不思创新。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各国人民都在争相创新,如果我们不紧跟时代,勇于创新,就有可能重蹈近代史上那种濒临亡国灭种的悲剧。所以邓小平告诫:"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江泽民同志更是把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两代领导人都把创新与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紧密相连。 创新是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惟创新才能在世界潮流激荡中站稳脚跟,惟创新才能让国家在持续健康发展中强起来。 创新让艺术百家争鸣;创新让技术改变生活;创新让科技引领未来:创新可以使一个人收获他所没有的荣耀和地位:创新可以让艺术百家争鸣、让技术改变生活;创新可以使一个民族挺起脊梁,让一个国家有未来;创新可以使一个时代成为荣耀;创新让社会充满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 学习资料:
  • [多选题]材料:   某校班主任齐老师讲课很认真,但为人十分傲慢苛刻,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比较关注,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却非常不客气,经常讽刺、挖苦他们。该班学生徐某平时学习很刻苦,但脑子反应比较慢。一次,她被齐老师提问,未能回答上来,齐老师当场就是一顿讽刺:"哼,像你这样的还想上大学?我看你就能上家里蹲大学,修理地球系,拉锄钩子专业……"惹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使得徐某抬不起头来。一时间,齐老师的话被同学们竞相传开了,徐某成了众人的笑柄。她丧失了继续学习的信心,回到家又哭又闹,死活也不肯再上学了。一周后,徐某退学了,而齐老师在班上公开讲:"她早就该回家了,再怎么学也是白费!"   问题:   根据职业理念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14分)
  • A. 【参考答案】 齐老师的行为违反了新课改的职业理念,我们要引以为戒。 首先,素质教育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材料中,齐老师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比较关注,而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讽刺、挖苦,忽视了对他们的培养和帮助,最终让后进生失去了继续学习的信心。 其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处在发展过程中,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材料中,学生徐某未能正确回答问题,齐老师就讽刺、侮辱她,没有给予学生改正错误(mistake correction)、发展自己的机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最后,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要尊重和赞赏学生。材料中,齐老师面对反应比较慢的学生,不断讽刺、挖苦,纵容其他同学嘲笑,没有尊重学生的人格。 因此,作为教师,要践行新课改的职业理念,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偏不倚,尊重和赞赏每一位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是美国作家马可·吐温作品的是( )。
  • A. 《竞选州长》
    B. 《老人与海》
    C. 《汤姆·索亚历险记》
    D.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o0gn9x.html
  • 推荐阅读

    必典考试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