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自然景观(natural landscape)、诗情画意(idyllic)、点面结合(particular examples)、有声有色(vivid and dramatic)、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气势磅礴、民间艺术形式(forms of folk art)、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文人墨客、文人雅士
[单选题]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位老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听蚂蚁唱歌呢。"学生们头也不抬,随口回答。"胡说,蚂蚁怎么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让学生们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这个案例说明教师( )。
A. 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观点
B. 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C. 侮辱了学生的人格
D. 维护了教师的权威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在诗中写道:"镂金作制传荆俗,剪绿为人起晋风。"这句诗描绘的是中国哪一种民间艺术形式(forms of folk art)?( )
A. 春联
B. 年画
C. 窗花
D. 皮影
[单选题]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种观点的实质是( )。
A. 遗传决定论
B. 环境决定论
C. 二因素论
D. 相互作用论
[单选题]最为便利和经济的直观教学手段是( )。
A. 实物直观
B. 模象直观
C. 课件直观
D. 言语直观
[单选题]以下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的是( )。
A. 学生拿到教材后为自己设定学习目标
B. 学生在考试中先做简单题目
C. 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时刻关注自己的做题速度与时间
D. 学生测试结束后检查自己的答案
[多选题]开展班级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体现了组织班级活动的多样性原则。( )
A. ×
[多选题]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第19~21题。
三峡
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干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研讨与练习
一、背诵全文,并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2.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二、解释下列词语
重岩叠嶂 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素湍绿潭 绝巘 飞漱 清荣峻茂
三、阅读下列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单元介绍
本单元选入的是描绘自然山水的古诗文。学生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19.从阅读文言文要注意语言积累、感悟的角度,谈谈你对《三峡》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20分)
20.根据上述资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21.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5分)
A. 【答案】19.新课标中指出"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幅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因此我认为本课教学应注意:第一,深入朗读。引导学生先默读,对照注解疏通文字,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然后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准句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特色。第二,关于文言知识的积累.可引导学生运用查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的方式进行理解和梳理注重运用,达到举一反三。第三,涵咏品味。这篇短文富有诗情画意,意味隽永。应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的意境,涵咏体会,获得美得享受,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让学生把想象中的三峡风光用语言描述出来,可以在课文的基础上扩展联想。
20.(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关键词汇、句子,积累文言现象。
②整体感知三峡的景色特征,体会三峡多姿多彩的诗意美。
③鉴赏语句,体会作者的文笔美,掌握文中多样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味语言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的方法,不断提高古文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三峡展现的大自然的美和文化魅力,培养学生对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
(2)设计依据: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制定了以上三维目标,具体依据如下:
①课标分析
文言文教学在促使学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要有
意识地培养审美意境和审美情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文言文教学应当突出诵读法在疏通文意和把握情感上的作用,本文点面结合、正侧相衬、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这一切,都值得我们通过反复诵读、词句推敲,研读揣摩、学习、体会。
②教材分析
《三峡》选自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而郦道元的《三峡》更是千年来无数描写三峡美景中的名篇,它用词精练,文词清越。《三峡》为我们展现了三峡多姿多彩的"诗意美",包含了作者对三峡深深的赞美。
③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和阅读经验,但是他们对文言文中写景与抒情关系的掌握还有待加强,因此本课将着重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本课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1.《三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展示三峡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三峡的美丽风景,激发学习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听读齐读明节奏。教师播放名家诵读的《小石潭记》,学生通过跟读,处理字音、节奏。
2.边读边议梳通文意。学生自行快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推断,自行疏通、翻译课文,小组修正,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适时纠正。
三、赏析品鉴
1.(投影出示主题是"我们一起发现《三峡》的美")通过学生诵读,以师生问答的方式初步分析三峡的美: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美在哪呢?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美丽景物?分别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1)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2)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水的不同特点。
春冬时:以"素"饰"湍",水如白练,给人明净轻快之感。
夏季:水急、水涨,给我们一种气势磅礴的奔放美。
秋季:山高、岭连、水面狭窄、水长的景色。
2.通过学生自主练习的方式进一步感受文章的美:请以"本文的美,美在……"说一句简单的话。(可以试着从结构、描写手法、语言、对偶句、感情、节奏、角度等方面着手。)
明确:(1)本文的美,美在对比手法的运用。
如:"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极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急。
(2)本文的美,美在节奏和互文手法的运用。
如:"隐天蔽日",实际意思是"隐蔽天日",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突出了群山连绵不绝。
四、升华主题
三峡的美景不仅仅深深吸引了我们,更有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注全部的感情,余秋雨曾在《文化苦旅》中这样说:"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的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同学们,你们知道在这片神奇的山水背后蕴含了哪些人文的痕迹吗?三峡曾是屈原、昭君的故乡:是金戈铁马的三国古战场,如果说三峡的美丽是大自然的创造,那么三峡的灵魂则是历朝历代文人雅士的结晶。其实,正是三峡的山水成就了这些千古绝唱,而这灿烂的文化奇观又使三峡声名远扬。三峡美,美在景,美在情,美在语言,也美在语言的华丽。
五、小结作业
让我们再次欣赏本文的山美,水美和语言美。并且大声的朗读背诵一遍。选定你想描绘的一副山水画,结合文中的句式,写一段短小优美的文字。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分享。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nww7r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