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认真思考(consider seriously)、学习态度(learning attitude)、丰富多彩(colorful)、《沁园春·长沙》、“饿死事小、善于发现问题(be good at discovering problems)、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tandard of chinese course for ordinary
...)、文言文阅读教学、一成不变(an invariable)、在此基础上(on this basis)
[单选题]下面是《祝福》教学实录的片段,阅读后回答问题。生:为什么她叫祥林嫂?(全班笑)生:为什么你叫林子浩?(前一提问的学生脸红)师:这个问题提得好,祥林嫂这个名字的确大有讲究啊!生:(一脸诧异)啊?师:大家请找出《祝福》中单独成段的一句话--“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师:封建社会“出嫁从夫”,嫁给祥林应当叫祥林嫂,后来嫁给贺老六,应该叫什么?生:贺六嫂。师:可现在偏偏“仍然叫她祥林嫂”,为什么呢?(学生纷纷讨论起来)生:封建社会提倡妇女守节,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能容忍,所以,尽管鲁镇的人们都知道祥林嫂曾改嫁贺老六,但人们不认可也不愿认可她改嫁的事实,自然不会叫她贺六嫂,而坚持称呼她“祥林嫂”,以维护他们心中保守、僵化、反动的封建贞节思想。师:原来,这叫法隐藏着旧礼教的荒谬,更深藏着作者的细致用心。鲁迅先生反复强调人们对她称呼的坚持,便是对这种保守、僵化、反动的封建贞节思想的充分揭露。(学生点头)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在学生对提问同学表示不屑时,老师的“这个问题提得好,祥林嫂这个名字的确大有讲究啊!”这一行为不仅仅保护了提问同学,更保护了质疑精神
B. 对那些嘲笑质疑者的学生,老师并没有直接进行了否定性评价,因为最后的结果显示质疑有理
C. 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应该给予批评,要求学生提出更深奥的问题
D. 老师对质疑者的行为,体现出一种对错误的包容,同时也暗示嘲笑者学贵有“疑”,这比有声的教育效果更加有效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在翻译王勃《滕王阁序》中“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时,有学生直接翻译成了“正逢十日休假的日子,杰出的友人云集,从千里以外之地赶来的高朋坐满了座位”,下列教师评价中能够正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互文修辞的一项是()。
A. 结合生活常识,注意互文修辞,再想想这样翻译对不对?
B. 是不是也有一部分同学翻译的跟他一样的?
C. 是这个意思吗?
D. 你翻译的不对,还请深入思考后再回答1
[单选题]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每册书课内学习计划都包含“梳理探究”部分,并且每册有3个专题,其涉及面广泛,有的侧重对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对该“梳理探究”部分的实施建议恰当的是()。
A. 教师不必引导,布置给学生专题任务后大可放任学生自由学习
B. 这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全部背熟,并在此基础上(on this basis)大量延伸、拓展
C.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统筹安排此部分每一个专题的教学任务
D. 教学中教师可删减或替换此部分的专题,为自主重设专题创造条件
[单选题]在讲授高中第一册的《错误》一文时,老师问学生:诗中女子等待的心理如何,是否能模仿出当时人物的表情。当即点到一位女生回答,这位女生很好地回答了前一个问题,对于再现人物的表情,她显示出了她的从容与率真,她如实地回答道:“对不起,我没有诗中女子那样的经历,所以我无法模仿人物的表情,如果我经历过,我想我会的。”老师当场表扬了学生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精神,并指出不仅学习上要有这种诚实的学习态度,做人方面更应如此,还因自己没有顾及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出了这个难题向学生道歉。该老师并不因为学生没有模仿出人物的表情而遗憾,相反,他为这位学生的直率叫好,同学们也为老师敢于及时纠正自身失误的态度叫好。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再好的预演与预设,也无法预知出当时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
B. 这位女生的坦率是正确的,因为文中女子那种在寂寞中等待、期盼亲人而不得相聚的惆怅、亲人久别的抑郁以及容颜的憔悴,又岂是不谙世事的十五六岁少女们所能再现出来的呢
C. 如果这是一堂公开课,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预演,以便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D. 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但是只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层层呵护,循循指导,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就会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单选题]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片段一:师:烛之武如何说服秦伯,课文中用了124个字,老师比他更惜字如金,只用了短短18个字,同学们可要好好看看。(幻灯片显示:莫亡郑也,亡郑有益于晋,不利于秦,望君三思。)(学生发出一阵笑声)师:从大家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你们都觉得老师的说辞远远比不上烛之武啊。的确,古人曾盛赞过烛之武进谏的高超艺术。(幻灯片显示: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春秋时祖此者甚多,此不特千古辞令之祖,亦千古处难济变之师也。拜服拜服。--明·魏禧《左传经世钞》)师:请同学们朗读第三段,并思考烛之武如何说服秦穆公的。片段二:(全班朗读第三段)师:我们一起来学习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老师给大家提一个要求,请大家用“烛之武,秦伯矣”(幻灯片显示)的格式,来概括烛之武成功说服秦伯的几个阶段,以每一个句号为界,我们分成五个部分。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句话。学生自读,思考问题。生:烛之武说国家要亡,秦伯放松警惕矣。师:概括很精当,老师也概括了一下,供大家参考。(幻灯片显示:烛之武以退为进,秦伯戒心除矣)师:剩下几句,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各小组再展开讨论,特别要关注幻灯片中所标注的红色词句,再按照上面规定的格式加以概括。以上是两位教师对《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中进谏艺术的教学,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片段一中,教师将一种通俗无力的说辞与烛之武的进谏进行对比,让学生对文本产生了强烈的探知欲望
B. 片段二中,教师创造性地将学习难点分解,将几个阶段有效关联。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C. 片段一中,教师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再辅以名家评论,挑起学生自主解读经典文化的欲望。这样,教师激起了学生细心精读文本的兴趣
D. 片段一教师采用“移位”法进行语言分析,片段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了听、说、读、写的四个手段,比较而言,片段一教学方式更胜一筹
[单选题]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师:郑伯当时没采取军事抵抗的手段来解除危难,而是听取佚之狐的意见,运用游说敌军主帅的方式。但当郑伯去请烛之武时,烛之武很快答应了吗?生1:没有,因为他有突出的才能却没有被重用。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心情。(全班同学自由朗读第二段。然后教师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文中郑伯、佚之狐、烛之武的对话,但是感情把握不到位)师:请你们说说自己朗读角色的心情。生2:佚之狐很恭敬。生3:郑伯很诚恳,表达出真诚的歉意。生4:烛之武心里不满,觉得自己的才华被埋没,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全是因为君王的过错,所以他表现出很委屈。以下对这段教学实录片段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A. 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时,忽略了结合文本来点拨
B.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文言理解能力有限,所以不能采用学生阅读的方式,而应该由教师负责阅读,学生负责解析理解
C.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显然这位教师要没能帮助学生建立文本和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不能使学生的思维自然地进入到文本深处与文本、与作者展开真诚对话
D. 分析人物形象时,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去捕捉人物语言背后隐含的信息,从而使学生的理解停留在感知的浅层,始终没能走进人物的内心
[单选题]学习《拿来主义》,教师把“真正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作为教学重点。下面对该教学设计的分析正确的是()。
A. 教师应从杂文主题和作者思想角度选取重点
B. 重点的确立没有考虑学生学习杂文时的困难
C. 教师认识和理解了杂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
D. 教师应该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重点
[单选题]在学到毛泽东所填之词《沁园春·长沙》的时候,有学生说为什么不将其中的“鹰击长空”改为“鹰飞长空”呢,对此,教师作了以下几项评价,最能解决学生心中疑问的一项是()。
A. 善于发现问题,这一点很好,但是将“击”改为“飞”好吗?
B. 问得好,“击”与“飞”相比,“击”字更能突显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苍穹的强劲有力。
C. 文学创作讲究选词炼字,想想“击”与“飞”相比哪个个字用在这个地方更贴切?
D. 伟人的作品怎么可能有错呢?课下再好好想想就明白了。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ngz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