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反作用力、小组活动(group work)、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自然规律(natural law)、学习体会(learning experience)、历史事实(historical facts)、统治阶级(ruling class)、《孔乙己》、“满堂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单选题]一次语文考试后,班里同学的分数都集中在85分到90分之间,针对这种现象,分析这套试卷可能在哪方面存在问题?()
A. 难度
B. 信度
C. 效度
D. 区分度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执教《孔乙己》一课时,老师安排了以下教学活动:把小说中几处写到众人哄笑的地方标出来,谈一谈这段为什么引众人发笑。小组派一名代表,阐述你组观点。对该教师的教学活动评价不恰当的是()。
A. 该活动意在让学生领会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
B. 小组活动不应占用课堂时间,应在课下进行
C. 教师应在小组间巡视,并及时给予指导
D. 能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能力
[单选题]阅读《陈涉世家》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有一句老话,不知道你们这个年纪的孩子熟不熟悉,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生:(齐答,有的笑)反抗。师:不知道笑的同学是出于什么原因。可以告诉我吗?生:(迟疑后终于开口)平时觉得学习压力太大了,想发泄一下时就这样给自己找理由的。师:(微笑)这个理由也没错啊。这句话道出了一个自然规律,压力过大当然会产生反作用力啊。不过,说出这句话的人本意可不在此。有同学能告诉我它本来是说什么的吗?生:听历史老师经常讲。说的是被压迫者总是会奋起反抗的,而斗争的原因不在别人,就在统治阶级(ruling class)的残酷压迫。师:这是一位政治家对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总结。大家能举出你熟悉的历史事实吗?对上述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导入贴合文意,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B. 通过恰当的导入,自然地过渡到课文内容中
C. 由历史规律发散开来,帮助学生积累人文修养,发展发散思维
D. 导入花费时间较长,不利于课文的教授
[单选题]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写了一段学习体会,下列对初中阶段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的识记,错误的一项是()。
A. 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B. 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C. 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D.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
[单选题]教师在教授高适的《别董大》时,发现学生的课堂反映不太好,学生们都昏昏欲睡。但当他随机提问一些学生问题时,学生都能做出正确的回答,对本节课所要教授的内容都能理解。鉴于这种情况,老师临时决定更改教学设计,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整理送别诗,各组之间进行比拼,学生顿时打起了精神。对此课堂教学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A. 体现了灵活性和创造性,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变化,教师要随机应变
B. 教学方法的创造有时可以通过要素的变化来实现
C.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根据教学目标及具体情境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
D. 教师应该增加语言趣味,或者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ngjw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