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必典考网发布"小学三(1)班班主任李老师用了一支比较别致的笔,不久全班多数同"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更多小学教师资格的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考试题库请访问必典考网教师考试频道。
[单选题]小学三(1)班班主任李老师用了一支比较别致的笔,不久全班多数同学也用上了和李老师一样的笔,这说明小学生具有( )。
A. 依赖性
B. 向师性
C. 接受性
D. 可塑性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赫尔巴特说:“教学的概念有一个显著的标记,它使我们非常容易把握研究方向,在教学中总是有一个第三者的东西为师生同时专心注意。相反,在教育的其他一切职能中,学生直接处在教师的心目中。”根据这段话和赫尔巴特关于教学的基本主张,这里的“第三者”最有可能指( )。
A. 知识
B. 技能
C. 德育
D. 价值观
[多选题] 谈美
朱光潜
我刚才说,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但是你从正面看,我从侧面看,你以幼年人的心境去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这些情境和性格的差异都能影响到所看到的古松的面目。古松虽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却是两件手。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松的印象画成一幅画或是写成一首诗,我们俩艺术手腕尽管不分上下,你的诗和画与我的诗和画相比较,却有许多重要的异点。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6分)
(2)请另举一例,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的理解。(8分)
A. 【答案要点】
(1)古松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
(2)俞平伯与朱自清同游秦淮河,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共同的题目,各作了风格不同的散文,各有千秋而传世。朱自清的文章感情强烈而行文质朴;俞平伯的文章在细腻柔婉的描写中,插入一些哲理的分析,苦涩而玄妙。对同一事物,我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处境和不同心情时看法也不同。不同的人由于身份、经历、性格等原因,对于同一个事物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单选题]在中国历史上,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将盐、铁、酒、铸钱收归亩府专营,多次改变币制的改革运动是( )。
A. 邹忌变法
B. 王莽改制
C. 庆历新政
D. 戊戌变法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西洋乐器的是( )。
A. 吉他
B. 三弦
C. 提琴
D. 竖琴
[单选题]对于人的心理发展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身体的发展
B. 心理的发展是身体发展的基础
C. 指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因素等方面的发展
D. 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密切相关
[单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这属于以下哪类知识?( )
A. 策略性知识
B. 陈述性知识
C. 程序性知识
D. 认知性知识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lzg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