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典考网

唐代中叶,“官授田之法尽费废,则之所谓输庸调(纳税服役)者多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1550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 【名词&注释】

    工资水平(wage level)、抗日战争(anti-japanese war)、社会形态(social formation)、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重义轻利(value justice more than profit)、《百家讲坛》、阶级觉悟(class consciousness)、治外法权(extraterritoriality)、结合起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单选题]唐代中叶,“官授田之法尽费废,则之所谓输庸调(纳税服役)者多无田之大矣”,有官员认为“按籍而征之”的传统方法弊病重重。为此,政府纳税改革的合理方向应是()

  • A. A.减免纳税B.按人纳税C.加征商税D.按地征税

  •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 学习资料:
  • [单选题]中国政府分别与英美政府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extraterritoriality)等一~些特权被废除,这是在()
  • A. 大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新中国成立后

  • [单选题]《史记·货殖列传》曰:“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在作者看来,当时()
  • A. A.形成重义轻利思想B.重农抑商政策实际上没有实行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追求财富改善民生应受到鼓励

  • [单选题]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这一谕令反映出当时清朝政府()
  • A. A.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列强在华利益C.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单选题]《中国的法治建设》中指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对此材料中“新纪元”理解正确的是()
  • A. A.在法律上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B.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C.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

  • [单选题]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新民学会学员蔡和森的信中说:“罗素在长沙演说,主张共产主义,但反对劳农专政,谓宜用教育的方法使有产阶级觉悟(class consciousness),可不至要妨碍自由,兴起战争,革命流血„„我对于罗素的主张,有两句评语,就是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俄国就是个明证,所以我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以为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与方法。”材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
  • A. 认为俄国革命道路要和中国实际结合
    B. 主张思想启蒙以唤醒民众
    C. 认识到劳工阶级取得政权的必要性
    D. 主张用宪政手段改造中国社会

  • [单选题]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若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A.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B.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C.两者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

  • [单选题]胡佛说:“在以往的萧条中,政府采取的产业政策是对劳工市场立刻进行清算。我对这些政策和字眼都很反感„„从经济学的观点看,由于(工资降低)突然间购买力减少了,这些行动只会加剧萧条,所以现在工资水平不应该下调,不应该减产,不应该解雇工人。”下列认识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 A. A.整顿劳工市场以应对萧条B.扩大需求可缓解经济危机C.政府应优先改善工人生活D.要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单选题]当代史学家喻大华认为,“维新变法的理论主要来自于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前者以繁琐考据的方法把维护封建制度的经学论证为‘伪经’,后者把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的形象,以作为维新变法的护符,并把今文经学的‘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结合起来,说明历史的进化。以下关于康有为变法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形式上是新颖的B.方法上是激进的C.学术上是科学的D.思想上是落后的

  • [单选题]《百家讲坛》兴起明史热,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 A. A.政权的更替B.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C.国力对比的变化D.文化途径的迥异

  •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lz3l6o.html
  • 推荐阅读

    必典考试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