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典考网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体现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1179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 【名词&注释】

    发现问题、因材施教、实施方案(implementing scheme)、复习方法(review method)、潜移默化(imperceptibly influence)、教学进度(teaching progress)、工作范围(working range)、耳濡目染、充分运用(full use)、《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 [单选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体现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就是()。

  • A. 治学严谨,勇于创新
    B. 终身学习,实现自我
    C. 关爱学生,因材施教
    D.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 学习资料:
  • [单选题]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李老师受泸西县县委宣传部、泸西县各乡镇、各单位、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县妇联和各中小的邀请,送教下乡,送教到基层,为他们讲学习方法,讲教学方法,讲公民道德规范。这表明李老师( )。
  • A. 具有较强的课程参与意识
    B. 具有较强的社区服务意识
    C. 具有较强的课程研究意识
    D. 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意识

  • [单选题]王老师讲完新课,询问同学是否学会,班级里鸦雀无声,王老师环视教室,这时小明回答:"会了",王老师说:"好的"。于是王老师进行了接下来的教学任务,王老师的行为( )。
  • A. 正确,与小明的互动体现了因材施教
    B. 正确,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
    C. 错误,未能践行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
    D. 错误,只关注学科知识的学习

  • [单选题]( )是指教师开学前对所任教课程作出一个学期的全面计划和通盘安排,是完成一个学期教学目标所确定的工作范围(working range)和教学进度的实施方案。
  • A. 学校教学计划
    B. 单元教学进度计划
    C. 课时计划
    D.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 [多选题]心理学实验和相关研究证明,对理解的知识有复习的学生较无复习的学生保持效果好。如果没有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复习,则保持的较少,遗忘的较多。即使只有一次复习,其保持的效果也会提高。复习是防止知识遗忘、巩固知识的基本途径,是提高知识保持效果的重要条件。但复习并不等于机械重复,保持的效果也不取决于复习次数的多少或所花费时间的长短,而取决于复习活动的合理组织。为了促进知识的保持,避免知识的遗忘,必须注意合理地组织复习。那么,如何根据遗忘规律,正确地组织复习以促进知识的保持呢?
  • A.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告诉我们,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的。影响遗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识记材料的性质,识记材料的位置,识记材料的数量,学习程度的多少,识记者对材料的需要兴趣以及识记的方法等。因此,运用遗忘规律,正确的组织复习促进知识的保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有目的才会有动力,才会有责任感和主动性。(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研究表明,意义记忆的材料保持时间长,利用提取快,受干扰少。(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即理解材料的意义,对材料进行分析,把它的观点、论据以及逻辑标示出来,然后概括并确切地叙述出来。精加工的材料组织得好,提取的线索多,利用也更容易。(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利用组块化就记得牢,有系统。(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适合于记忆储存,研究表明有语义编码又有形象编码的材料易记忆。(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防止遗忘的方法有:①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的规律来进行的复习。②合理分配时间。③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④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⑤复习方法要多样化。⑥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 [多选题]如何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 A.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①帮助学生牢固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③重视知识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①注重练习的质量,提高练习的有效性;②注重练习的内容,加强练习的综合性。(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 [单选题]"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能开口说话"所充分运用(full use)的德育方法是( )。
  • A. 实际锻炼法
    B. 榜样示范法
    C. 陶冶教育法
    D. 品德评价法

  •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l3q5jo.html
  • 推荐阅读

    必典考试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