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典考网

孔夫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止",从教师的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873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 【名词&注释】

    教育经费(educational funds)、发展阶段、弗洛伊德(freud)、文化传统(cultural tradition)、体育活动(sports activities)、奴隶社会(slave society)、以身作则(set an example)、巴甫洛夫(pavlov)、提升写作能力、巨大影响(great influence)

  • [单选题]孔夫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止",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可以理解为( )。

  • A. 走路时身体一定要端正
    B. 对学生下命令一定要正确
    C. 自己做好了,不需要教育学生,学生自然会学好
    D. 教师自己以身作则(set an example),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great influence)

  •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 学习资料:
  • [单选题]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
  • A. 文化传统
    B. 受教育的需求
    C. 生产力水平
    D. 教育的规模

  • [单选题]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 )。
  • A. 弗洛伊德
    B. 华生
    C. 桑代克
    D. 巴甫洛夫(pavlov)

  • [单选题]"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稳定,有相对的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教育实体出现,教育初步定型"这些特征的出现标志着学校教育制度进入( )。
  • A. 前制度化教育阶段
    B. 制度化教育阶段
    C. 非制度化教育阶段
    D. 学校萌芽阶段

  • [单选题]有人认为蜂蜜的用途只是食用,很难想到它还可以美容和做药材。这在心理学上称为( )。
  • A. 功能固着
    B. 思维定势
    C. 认知风格
    D. 顿悟

  • [多选题]下列属于知觉特性的是( )。
  • A. 知觉的选择性
    B. 知觉的组织性
    C. 知觉的理解性
    D. 知觉的恒常性

  • [单选题]根据心理学关于学习的定义,下列现象属于学习的是( )。
  • A. 某男生感到被某女生强烈地吸引
    B. 喝酒后开车比以往要快一些
    C. 儿童进入青春期以后变声
    D. 转学来的新生开始不愿与同学交流,时间长了与同学的关系就融洽了

  • [单选题]中学生将爱情的动机转向以求知、体育活动、音乐美术等书法情感的途径的动机冲突的宣泄,属于( )的表现。
  • A. 理智的压抑
    B. 合理的宣泄
    C. 幽默
    D. 升华

  • [多选题]材料:   古文的写作讲气,词句的长短与声调的高下,说话时的婉转或激昂,都是由气势决定的。这个气势里就含有作者的感情在内。作者由气势决定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从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中去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这就是因声求气。   就作者来说,他在写作时,不是考虑什么手法,而是考虑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表达正确,怎样把感情表达出来。手法是从声情的变化中自然形成的。不是学会了种种手法,才让自己的情意去凑合各种手法。一凑合就成了做作,就写不好文章了。要达到前人写作的高境界,就要学通他们下笔的精妙处;要懂得他们写作是基于情意的自然流露,而不是有意做作。这样,到自己写作时,才能本着自己的情意,透过气势来表达声情,在表达不同的声情中自然形成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法。   因声求气不光是会读出文章的声情来,还要求能长久熟读。这样读,当然是读经过时间考验的名篇;这样读,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最简便方法。由于熟读,接触书里的词汇时,不是孤立的,而是连同整个句子一起记熟的。这样,当对这个词完全懂得时,就对这个词在不同句子里的意义变化,以及在不同句子里的不同用法都懂了。自己在写作时,可使之用得合乎法则。因声求气,就是透过熟读来学习写作的一种方法。   (摘自周振甫《文章例话》,有删改)   问题:   (1)古文写作过程中的"因声求气"应重点关注哪两个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2)文章认为应如何通过读书来提升写作能力?请简要分析。(10分)
  • A. 【参考答案】 (1)"因声求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根据气势决定词句的长短与声调的高下;二是读者从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中得到气,即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感情。 (2)根据文章的论述,通过读书来提升写作能力,应讲求以下方法: ①读书时要学习并学通作者下笔的精妙之处; ②不能只学手法而忽略情意,还要读出文章的声情来,在表达声情过程中自然形成各种艺术手法; ③要读经过时间考验的名篇,而且要长久熟读,从而懂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能够使它们在自己写作的文章中用得合乎法则。

  •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kqwj49.html
  • 推荐阅读

    必典考试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