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典考网

高级中学语文(考前冲刺)题库2022终极模考试题108

来源: 必典考网    发布:2022-04-19     [手机版]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224次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导读

必典考网发布高级中学语文(考前冲刺)题库2022终极模考试题108,更多高级中学语文(考前冲刺)题库的模拟考试请访问必典考网高级中学语文题库频道。

1. [单选题]老师在讲到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时,向同学们介绍说,李清照特别会写“愁”,于是给同学们找出若干写“愁”的词句,请同学们欣赏。下列词句的作者不是李清照的是()。

A.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B.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C.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D.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2. [单选题]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语文教学要走向生活与社会。如果仅就语文课本学习语文,是永远无法学习好的,我们精彩的课堂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很小一部分,只是能应付考试,而学生的能力和实践是无法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学生的语文最终是要在社会中去检验的,所以必须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尤其是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性思考,不再要求统一答案,所以这就是说老师一定要把思维的空间真正还给学生,这样才真正有助于学生的提高。要让学生更多地去观察生活,去体验生活,去积累生活,去品味生活。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才能真正积极地去学习语文。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教师应时刻树立“大语文”观念,与其他学科、生活相结合
B.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在生活、社会中学习语文
C. 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不需要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小结
D.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但只是学习的很小一部分


3. [单选题]在学习李清照《一剪梅》的时候,有学生对其中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太理解,就问老师:一种相思怎么会是两处闲愁呢?以下教师的解说中最贴切的一项是()。

A. 这个问题,自己思考一下就明白了
B. 这句和“身在两地情发一心”相似,“两处”即自己与心爱的人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地方
C. “两处”在这里指的是两个不同的地方
D. 你们可以下去问问正处于早恋中的同学,他们应该会有体会


4. [单选题]《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下面是一位教师鉴赏这一内容的课堂实录。师:我们如果把[端正好]改写成一段描写性的文字,该如何来描写呢?(学生5分钟准备)生: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生:好一幅天高气爽的晴朗秋景图:抬头望,碧空万里,白云飘动;低头看,黄花盛开,遍地金色。天蓝云白,遍地花黄,霜叶如火,色彩斑斓。师:这两位同学的描写截然相反,一个是乐景,一个是哀景,究竟哪一个合理呢?生:我认为哀景更合理,因为原文中有“西风紧”“雁阵”“凋零的黄花”等意象,这样就能很好地传达出女主人公在离别时内心的愁苦之情。生:我认为乐景合理,因为原文中有“蓝天白云”“黄花”“霜林”等意象,从色彩上就给人一种美的感觉。生:老师您也说过用乐景写哀情,更能体现人物内心的悲哀。师:其实刚才大家的争论,正代表了学术界的两种不同的观点,不管是哪一种观点,此时崔莺莺内心的离愁别恨是不言而喻的。师:谁来有感情地朗读这支曲子?(一学生朗读)师:这位同学朗读得怎么样?生:我觉得“紧”“染”应该突出。生:应该读出愁苦之情。师:好,我们一齐朗读这支曲子。(学生齐读[端正好])以下对此课堂实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由改写到诵读,不是简单地转承,而是欣赏语言艺术的深化和延伸
B.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新的知识
C. 课堂上不应该出现争论,不利于课堂的正常进行
D. 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提升了学生对曲子的领悟能力


5. [单选题]老师在讲解短语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短语的类型,出示“海洋、飞跑、傍晚、书本”一组词,让学生指出短语类型。下同学的回答正确的是()。

A. 甲:偏正、动宾、补充、联合
B. 乙:联合、偏正、动宾、补充
C. 丙:联合、补充、偏正、主谓
D. 丁:偏正、动宾、联合、补充


6. [单选题]阅读一高中语文教师讲授必修(3)《老人与海》的课后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括号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A]备课阶段我参考-教师参考书等许多资料,结合单元重点和学生现状,确定了两课时的教学方案。)([B]第一课时是题解,作者生平与创作介绍,熟悉课文。课文朗读阶段,我按座位将学生分成四组,采用朗读加分制。提议大家踊跃参与,自愿朗读,一人读完另一人主动起来继续朗读。学生课堂反应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也存在几个同学抢读课文的情况。)([C]第二课时是分析课文。在课上我用多媒体展示问题,让学生分析这部小说中桑地亚哥的人物形象,并分别找学生就人物进行介绍。用多媒体展示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让学生进行品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海明威的语言特点。)([D]课间我跟学习委员聊天,他反映朗读课文阶段,他们的心里就是要争抢着读,因为那样可以为本组加分增光,没有抢到读课文的机会他们会很失落。我突然意识到,以后开展这样的朗读活动要跟学生们强调,我们是了提高朗读水平、锻炼朗读能力而积极参与朗读,而不是单纯为了加分而抢读。)对括号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教材要求和学情都是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
B. 朗读训练阶段体现了教师积极调动课堂气氛的能力
C. 多媒体使用恰当,方便学生在找答案时随时回顾问题
D. 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应该让学生结合自身喜好自己确定朗读方式


7. [单选题]某设计师设计了“康河柔波--阅读志摩”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tandard of chinese course for ordinary)(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A. 小说与戏剧
B. 诗歌与散文
C. 语文文字运用
D. 文化论著研读


8. [单选题]某老师在执教《祝福》时,为帮助学生弄清祥林嫂的性格特征这个中心问题,设计了若干个小问题。阅读以下内容,并按要求答题。①祥林嫂为什么要逃到鲁镇帮工?试工后鲁四老爷为什么愿意留用她?②祥林嫂被“卖”给贺老六时,为什么要拼命反抗?夫死子亡后她的处境怎样?③祥林嫂再度到鲁家帮工,鲁四老爷对她的态度又怎样?④祥林嫂为什么要用多年的工钱去捐门槛?⑤祥林嫂被鲁家赶出后,临死前为什么对“魂灵有无”表示怀疑?对上述教师采用的课堂提问类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集中式提问
B. 发散式提问
C. 直问
D. 曲问


9. [单选题]教学《失街亭》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找到“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使用了下列两个教学补充材料,阅读并按要求答题。(材料一)马谡履历表1.出道,为刘备的败军煎茶熬汤,成功引见自己。当时仅二十几岁。2.公元223年,刘备白帝城留遗言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overstate),不可大用。3.公元223年,为诸葛亮献策,对孟获“但服其心足矣”,才有“七擒七纵”的历史佳话。得诸葛亮赏识,升为参军。4.成功策划反间计,离间曹睿与司马懿君臣关系,愈得诸葛亮赏识。5.公元229年,失街亭,被斩。时年39岁。(材料二)诸葛亮出征将领表前督部--魏延;前军都督--张翼;牙门将--王平;后军领兵使--李恢,副将--吕义;兼管运粮左军领兵使--马岱,副将--廖化;右军领兵使--马忠;行中军师--刘琰;中监军--邓芝;中参军--马谡;前、左、右、后将军--袁琳、吴懿、高翔、吴班;前、左、右、后护军--许允、丁咸、刘敏、官雝;行参军--胡济、阎晏、爨习;丞相令史--董厥;帐前左右护卫使--关兴、张苞。对上述材料的使用分析不恰当的是()。

A. 引入资料恰当,能够引导学生“破解马谡之‘急’的密码”
B. 教师对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合理,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依据
C. 由第一则材料可以看出,马谡绝非等闲之辈,暗示他的失败仅从轻敌、大意、狂妄上去找原因不够透彻
D. 两则材料的使用重复,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答案的角度一致


  •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kly43v.html

    必典考试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