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必典考网发布2022高级中学语文题库第三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题库每日一练精选(04月17日),更多第三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题库的每日一练请访问必典考网高级中学语文题库频道。
1. [单选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tandard of chinese course for ordinary)(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
A. 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B. 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合作能力
C. 合作探究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创造能力
D. 合作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创造能力
2. [单选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tandard of chinese course for ordinary)(实验)》提出了语言文字应用的具体目标,下列要求不恰当的是()。
A. 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
B. 能根据需要,按照相关格式和要求,写作应用文,力求准确、简明、得体
C. 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
D. 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3. [单选题]学习宋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在品味语言阶段时,讲解廉颇忠心爱国、老当益壮的故事,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A. 应用文本语言创设情境,开发学生情感的源流
B. 讲解典故的由来,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的同时,叹服作者的妙笔生花
C. 品味语言从文字背后的内容出发,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发主旨
D. 通过故事的讲解,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走进作者和作品的内心
4. [单选题]某教材在《谈中国诗》一课安排了这样的学习活动:比较曹操《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评说两者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对这一设计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
B. 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C. 通过同一选题的诗歌对比,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D. 通过诗歌鉴赏,进一步体会中国诗歌的独特魅力,加深理解文本
5. [单选题]阅读《离骚》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的《离骚》。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名平,字原,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曾为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死后,他两度被放逐,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请大家反复朗读课文。(学生纷纷朗读)师:刚才朗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了解到诗人流露的独特情怀呢?生:其实,没学这首诗也能了解屈原的情怀啊,谁不知道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呢?师:这首诗情感的起伏,你能体会到吗?生:好像没感觉。师:同学们希望老师怎样去教这篇课文呢?学习这篇课文,你们希望得到些什么?生:我觉得老师最好不要自己或者让我们翻译诗中的句子,因为很难翻,又有方言词,翻译后肯定诗歌的味道就没了,听起来也会很累、很枯燥。但是,我又觉得如果不翻译,这首诗我们很难看懂,而且在积累文言词语方面也会有损失,会学得很心虚。我希望老师能有点新方法。师:那好,我们就把学习重点放在了解屈原的独特情怀上。因为诗歌字面意思较难理解,所以我们让这首诗尽量变得短些,这样就可以少一点要翻译的字词。请同学们尝试一下,看能否对文中的诗句进行压缩,留下你觉得足以说清作者意图的话。(学生埋头动笔,然后讨论了一段时间(a period))生:我来改改前面几句。我将这些句子压缩,成了“高阳苗裔,皇考伯庸。摄提孟陬,庚寅吾降。皇览余度,锡余嘉名。名余正则,字余灵均”。以下对于这一教学实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教师一开始介绍作者及其作品,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B. 教师缺乏对课堂的掌控力.秩序紊乱
C. 教学中重视了学生的感受,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D. 重在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