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典考网

在Word编辑状态下,要选取某个自然段,可将鼠标移到该段选择区: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940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 【名词&注释】

    全球气候变暖(global warming)、新陈代谢(metabolism)、实质等同性(substantial equivalence)、本质区别(essential difference)、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飞速发展(rapid development)、不容乐观(not optimistic)、令人担忧、生态条件。、双击鼠标

  • [单选题]在Word编辑状态下,要选取某个自然段,可将鼠标移到该段选择区: (  )

  • A. 单击鼠标左键
    B. 双击鼠标左键
    C. 三击鼠标左键
    D. 单击鼠标右键

  •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 学习资料:
  • [单选题]2009年万元GDP用水量比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多:
  • 根据下列资料,回答下面的题目。 据初步统计,2010年,全国水资源总量29658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多7.0%,比上年增加22.7%;全国平均降水量679.9毫米,比常年值多5.8%,较上年增加15.O%。年末全国519座大型水库蓄水总量2929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350亿立方米。 2010年,全国总供水量599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占81.2%,地下水源占18.3%.其他水源占0.5%。全国总用水量599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33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773亿立方米(其中城镇生活占60.4%),占总用水量的12.9%;工业用水l407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23.4%;农业用水3707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1.8%;生态环境补水111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9%。与上年比较,生活用水增加25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增加16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减少l6亿立方米,生态环境补水增加8亿立方米。全国人均用水量为448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191立方米,比上年减少8.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l05立方米,比上年减少9.8%。 我国常年水资源总量为:

  • A. 84立方米
    B. 89.6%
    C. 105立方米
    D. 80.2%

  • [单选题]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根据下文,回答下面的题目。 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山地占2/3,大致可分为三级台阶。第一级台阶是世界第一大高原——青藏高原。第二级台阶从黑龙江最北端开始.一直到云贵高原南部,平均海拔近2000米,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秦岭、大巴山和云贵高原。自第二级台阶以东至东南沿海为华东平原,即第三级台阶。上一级台阶都是下一级台阶的支撑或庇护伞。青藏高原是我国整个生态的屏障,它把寒冷空气挡在这座大墙之外,使它的东面和南面即第二级台阶形成了优良的生态条件,温暖湿润,物种丰富。而第三级台阶属平原生态系统,现代城市生活基本上都集中在这里,第二级台阶丰富的物种资源为下一级台阶的平原生态系统提供了生存的物资。三级台阶囊括了地球大多数生态类型,将地球自赤道至极地之间的多数陆地动植物承载其中,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提供了物种资源。 三级台阶中最关键的是青藏高原,_____★但目前的情况却不容乐观(not optimistic),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连年干旱,青藏高原上的许多湖泊湿地渐渐干涸。青海湖是中国第一大咸水湖.现在每年退水13厘米,干涸的过程中,矿物质析出,若干年之后,过高的矿化度会杀死湖内所有生物。近些年来过度放牧也导致了草场退化,进一步破坏了涵养水源的生态条件。一旦青藏高原上的高寒草甸消失殆尽,整个高寒草甸将会被荒漠和沙漠所取代。青藏高原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它就像一堆5—8公里厚的碎石镶在旋转的地球表面,顶端的线速度比平地快很多,所以它的板块碰撞和地质灾害表现得更加突出。地震、塌方、雪崩、泥石流等比平原剧烈得多,常有半面山坡倾倒而下,山坡上的树木成片成片地随之被连根拔起。由于气候变迁和人类无序开发.青藏高原植被覆盖率大大降低,风沙危害逐年增大。全球变暖,雪线退缩,使许多5000多米的雪山岩石裸露。冰融水量减少,许多湿地与河流干涸,缺水的居民只能搬家。 云南省号称“植物王网”,但看到的绿色与之并不相符。云南省只有西南部的森林长势良好,而中东部大部分植被很稀疏,干热河谷和干荒地区生态更加脆弱,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在喀斯特地形区的土层很薄,很容易被侵蚀。著名的云南石林,看上去虽然壮观.但从生态的角度去看,不过是一片石漠,在云贵许多地点,正在形成大量新石漠区。红色土壤流失后。裸露出灰色的石灰岩,就像动物被剔去了皮肉,剩下肉架一样,比沙漠更难治理。在云南德宏地区的热带雨林,人们砍掉它改种农作物,这样做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热带雨林是地球最重要而且无法替代的生态系统,农作物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与之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这里的湿地、湖泊也在退缩或消失,以前碧波荡漾的纳帕海现在已消失不见。经询问才知道,是无序开发把地下水系破坏了,就像在我们的盆底钻一个孔,高原湖盆的水全部漏掉了。 将以下6句话(注:省略了标点符号)还原到文中横线处★_____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正是这个“大水塔”维持了中国乃至东南亚的整个生物世界的新陈代谢 ②高原上的山脉就像一条条水坝,坝顶部几乎都是冰川③形成一个涵养水源的生态系统 ④它是亚洲生态系统的支柱⑤水是生命之源 ⑥既围出大面积湿地、河流与湖泊,又有冰雪融水源源不断地补给湿地

  • A. 中国整个生态格局可以分为三级台阶.三级台阶之间相互依存
    B. 人为的无序开发.使青藏高原的雪线退缩,植被覆盖率大大降低
    C. 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得青藏高原板块碰撞和地质灾害表现得更加突出
    D. 我国各地形成大量新石漠区及西南地区热带雨林遭到破坏.导致我国生态危机十分严重

  • [单选题]我们的一些科普文章常常激不起公众的兴趣,原因之一便是枯燥。要把科普文章写得“郁郁乎文哉”,就需要作家的笔。科学的飞速发展,为文学写作提供了一座富矿。相信有眼光的文学家一旦领略科学题材的广阔富饶,便会陶醉在它的无限风光中乐而忘返。这段文字谈论的是(  )。
  • A. 科普文章对作家的依赖
    B. 科学和文学的互相激励作用
    C. 科学和文学互相依赖的关系
    D. 科学发展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 [单选题]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 A. 狂风吹我心:还归长安去
    B.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C.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躯五六年
    D.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 [单选题]下列不能成为基因污染原因的一项是(  )。
  •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下面的题目:基因污染是环保新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和提出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反映了人类的预警意识。生物繁殖的本质是基因复制,而基因污染是在天然的生物物种基因中掺进了人工重组的基因。这些外来基因可随被污染生物的繁殖得到增殖,再随被污染生物的传播而发生扩散。因此基因污染是唯一一种可以不断增殖和扩散的污染,而且无法清除。 现在已推广的几十种基因工程作物在审批时都认真考虑过它们的安全性,但事实证明过去的认识有局限性,更缺乏长期的数据。为了争夺市场,各生物工程公司过早的向田间释放转基因作物,来不及充分考虑和进行对人体、特别是对环境长期影响的研究。发展中国家则寄希望于转基因食物能够解决所面临的粮荒问题。有人认为发达国家在企图利用发展中国家进行新作物的安全试验。 自从掌握了对生物基因进行手术的技能,人类就学会了被一些人斥之为“任意篡改上帝作品”的本领。这些“作品”已经不只是密封在实验室的试管内。它们早已散播在几千万公顷的土地上,那就是基因工程农业作物。的确,我们现在所有的传统栽培作物和家养动物,它们与原先的生物种类都已有很大的不同,基因都有所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讲,基因改造并非什么新鲜东西。人类的远祖从几千年前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开始,就不断地对作物和家畜、家禽进行基因改造,但这并不能说明基因工程农业生物与传统农业生物没有本质区别。传统农业生物通过染色体重组发生的基因交换基本上是按生物自身许可的规律进行,而基因工程作物或动物则是“移植”了人工设计和装配的与某些特定性状有关的基因,使它们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预期的新性状。基因工程生物还有一点非常特别,就是“移植”的基因可以来自任何生物,完全打破物种原有屏障“职制性”“移植”,这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是极少可能或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在自然状态下,西红柿绝对不会有鱼类的基因,玉米也绝对不会有萤火虫的基因。因此从生物安全性这一角度分析,基因工程生物与传统杂交生物是不能划等号的,而过去对基因工程食物所得出的“实质等同性”评价原则是不全面的。 地球现在已发现和未发现的生物物种有一千多万种,其各自独特的基因是在30亿年地球生命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的生物基因库是人类的巨大宝藏,也【】着人类自身的命运。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现在还能守住这个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吗?下列对“基因污染”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 各生物工程公司为了争夺市场,过早地向田间释放转基因作物
    B. 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进行新作物的安全试验,造成了基因污染
    C. 基因工程作物对生物作强制移植,完全打破了物种原有的屏障,破坏了生物原有的基因
    D. 人类在发展基因工程作物时没有充分考虑对人体和环境可能产生的长期影响,此方面研究有很大的欠缺

  •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kd9yl3.html
  • 推荐阅读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