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典考网

经典不等于真理,经典所说的也不可能都正确,经典之所以吸引一代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548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 【名词&注释】

    空间组织(spatial organization)、精神境界(spiritual realm)、不承担责任(assume no responsibility for)、中学生课外阅读、以偏概全、连带责任。、法定继承人、“工具理性”、偿还债务(payment of an obligation)、发生变化

  • [单选题]经典不等于真理,经典所说的也不可能都正确,经典之所以吸引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读它们,不在于它们保证了真理,也不在于它们具有超越时空的消闲功能,或“工具理性”的实用功效,而是在于它们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和体现。人类文明的特点在于它的延续性,人类文明需要沿袭和继承。没有传统的文明不成其为文明,没有经典的文化也不成其为文化。因此,传统的毁灭就是文明的毁灭,经典的消失就是文化的消失。接受经典和珍惜经典,是文明的标志,也是创造的开始。摒弃经典,或将经典视为收藏的文物,都是在断送文化。经典是文化之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只能从阅读经典开始。所以,在当今“快餐式”“工具性”阅读成为一种“时尚”之时,中学生课外阅读自发呈现的“重文轻理”倾向,就并非是一种什么“缺陷”。这段文字意在( )。

  • A. 阐述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原因
    B. 肯定中学生课外阅读“重文轻理”的倾向
    C. 说明经典与文化的关系
    D. 强调阅读经典是文化传承的开始

  •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 学习资料:
  • [单选题]A、B、C三辆卡车一起运输1次,正好能运完一集装箱的某种货物。现三辆卡车一起执行该种货物共40集装箱的运输任务,A运7次、B运5次、C运4次,正好运完5集装箱的量。此时C车休息,而A、B车各运 了21次,又完成了12集装箱的量。问如果此后换为A、C两车同时运输,至少还需要各运多少次才能运完剩余的该种货物?
  • A. 30
    B. 32
    C. 34
    D. 36

  • [单选题]报上登出了国内20家大医院的名单,名单按它们在近3年中病人死亡率的高低排序。专家指出不能把名单排列的顺序作为评价这些医院的医疗水平的一个标准。以下各项如果是真的,都能作论据支持专家的结论,除了(  )。
  • A. 这20家医院中,有5家依靠国家资助从国外进口了多项先进、大型和配套的医疗设备,其余的都没有
    B. 有些医院,留病人住院的时间长,病人死亡率因此就较高;有些医院,往往较早地动员患绝症而救治无望的病人出院,病人死亡率因此就较低
    C. 在20家医院中,有2家是肿瘤医院
    D. 有些医院不具备特种手术和特别护理条件,碰到相关的病人就转院了事

  • [单选题]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他还倾向于由此推论这个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根据上述定义,未体现晕轮效应的一项是(  )。
  • A. 有些思想比较保守的老年人对年轻人的衣着打扮和行为举止看不顺眼,就觉得他们没有道德修养
    B. 情人眼里出西施
    C. 小芳买化妆品只买某著名歌星代言的化妆品
    D. 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

  • [单选题]有1元、2元、5元、10元、20元纸币五种,有6张纸币面值之和是40元,从中可以凑成1元至40元的40种钱数。如果拿掉一张2元,那么可以凑成的不同钱数有几种?(  )
  • A. 28
    B. 30
    C. 31
    D. 34

  • [单选题]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下列各项与原文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
  • A. 在中国,无论官署寺院还是住宅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辅建筑物按一定的布局规则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
    B. 中国建筑把阳光、花木等引入到建筑范围内,打通内外,让居住者尽享无限空间带来的生趣,并使建筑更加活泼和适用
    C. 数千年来,遍及中国的构型各异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到简陋朴素的民居,无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
    D. 院落组织有主有次,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在空间处理上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 [单选题]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根据下列材料,请回答下面的题目 按照人的自我的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现实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而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的能力,把自己看做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人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 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 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 “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 [单选题]2011年4月,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五国在中国三亚举行金砖国家领导人的第三次会晤,就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的讨论,达成广泛共识。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 ①以成员国利益完全一致为基础 ②是建立国际新秩痔的重要力量 ③是当今时代主题发展变化的产物 ④是新兴市场国家对话合作的平台
  •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 [单选题]徐某死后留有遗产100万元。徐某立有遗嘱,将价值50万元的房产留给女儿,将价值10万元的汽车留给侄子。遗嘱未处分的剩余40万元存款由妻子刘某与女儿按照法定继承各分得一半。遗产处理完毕后,张某通知刘某等人,徐某死亡前l年向其借款,本息累计70万元至今未还。经查,张某所言属实,此借款系徐某个人债务。女儿应向张某偿还多少钱?(  )
  • A. 20万元
    B. 40万元
    C. 45万元
    D. 50万元

  • [单选题]甲乙二人在路旁违章燃放烟花,科比从此经过被烟花炸伤左眼,花去医药费五万元,为此发生纠纷,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 A. 如果不能证明是谁的烟花造成科比的伤害,甲乙的行为属于共同危险行为
    B. 如果不能证明是谁的烟花造成科比的伤害,甲乙应对科比的受害承担连带责任
    C. 如果甲能证明科比的受害不是自己的烟花造成的,甲对科比的受害不承担责任
    D. 如果乙能证明科比的受害是由于甲的烟花造成的,乙对科比的受害不承担责任

  •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k078d9.html
  • 推荐阅读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