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持之以恒(perseveration)、消化吸收(digestion and absorption)、充分发挥(give full play to)、《开国大典》、元好问诗、意气风发、日趋激烈(increasingly fierce)、双簧管演奏、战争年代(war years)、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多选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博览群书总还是要的,读书人喜欢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但仔细想想,在人身上真正起作用的,一定是真正读懂、读通、读化了的那几部书。
要求:
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本。不少于800字。
A. 【参考范文】参考范文:读书如熬粥
宋真宗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培根说:"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爱迪生说:"读书对于智慧,就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读书是人类认识世界最简单的途径,这一认知放诸古今中外皆准。但同样是读书,为什么有人读出了一个天下,有人读出了满腹经纶,有人读出了锦绣文章,有人却只会"纸上谈兵",有人却读过即忘。很简单,这和同样是熬粥,有人能熬得鲜香诱人,有人熬出来的却难以下咽一样。
熬粥要选择好米、好水,熬粥要有耐心,须持续,需文火慢炖。读书需要选择好书,需要耐心细读,需经年累月。
读书,贵在选择。世上的书籍浩如烟海,再热衷的书迷也不可能穷尽,只能取一瓢饮。更何况书还有好坏之别,不是随便翻开书本都有益,也不是舀到瓢里都是"水",必须对饮哪一瓢有所选择。周国平先生谈自己读书的体会,有些"鸡肋"之书,弃之可惜,想粗读一遍,也算对得起它们,可这样的书也有很多,对得起它们的代价就是始终对不起自己。所以"还是要从最好的书读起,一直去读那些最好的书,最后当然没有时间去读较差的书了,不过这就对了"。读好书的目的还在于它关乎人的精神发育。如果不加选择,所读并非精品力作,而是赝品"水货",就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而且还会败坏阅读"胃口",影响精神发育,同时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对学习的一种亵渎。读好书就是要阅读经典。经典是历经时间的淘漉而筛存馈赠给我们的"真金",它是人类精神的阳光,是人类最崇高的创造。读这样的书才能使我们思想澄明、视界敞亮,成为富有思想和智慧的人。
读书,贵在耐心细读。晋代陈寿和南朝裴松之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金代文学家元好问诗云"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囫囵吞枣更不会有什么收获,读书不在于读得多少,而在于真正读懂了多少,消化了多少。而反观社会,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increasingly fierce),生活压力大,空闲时间少,能够耐心细读一本书的人越来越少,满足于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阅读的越来越多。熬粥,须用文火,方能烹出每一粒米的香糯,读书亦应拿出老牛吃草的耐心,慢慢咀嚼,方能妙悟语言,对话作者,在对作品的深情凝眸中获得心灵的智慧。
读书,贵在持之以恒。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永远读不好书。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持之以恒。一个读书少年向陶渊明求教。陶渊明带他来到田边,指着尺把高的禾苗问:"你仔细瞧瞧,它现在是否在长高呢?"少年蹲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禾苗,看了半天,说:"没见长啊。"陶渊明反问:"真的没见长吗?那么,春天的秧苗又是怎样变成尺把高的呢?"少年不解地摇头。陶渊明开导说:"其实这禾苗每时每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没察觉到。读书学习也是这样。知识的增长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自己都察觉不到。但只要勤学不辍,持之以恒,就会由知之不多变为知之甚多。所以,有人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增长,日有所长。'"读书是一项长期工程,并非朝夕之功。茶余饭后,课间课外,每个紧张忙碌的生活缝隙里,展书一卷,捧在手里,看在眼里,印在心里,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对话好书、研读好书,未尝不是一种满足。
有人说读书就要博览群书,但我却认为只有用心选择的书才能契合心灵,才能塌下心来真正走进去;有人说浅阅读才能让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我却认为,只有读懂、读通、读化一本书,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成为滋养人体的最佳补品;有人说到用时方读书才是不浪费时间的明智之举,但我却认为持之以恒地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读书融进一个人的血液,读书之用才能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某国有甲、乙、丙、丁四个王子,已知甲、乙两位的领土面积总和与丙、丁两位的领土面积总和相等,甲、丁两位的领土面积总和比乙、丙两位的领土面积总和多,而乙的领土面积比甲、丙两位的领土面积总和还要多。由此可知,甲、乙、丙、丁四位的领土面积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
A. 甲、乙、丙、丁
B. 丙、乙、甲、丁
C. 丁、乙、甲、丙
D. 乙、丁、甲、丙
[单选题]学校形态最早出现于( )。
A. 夏
B. 商
C. 隋唐
D. 清朝
[单选题]中小学教师与教育专家、学者合作,围绕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不断地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目的。这种教育研究属于( )。
A. 观察研究
B. 调查研究
C. 行动研究
D. 实验研究
[单选题]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三个:变通性、独创性和( )。
A. 多样性
B. 迅速性
C. 流畅性
D. 价值性
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
[单选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常采用画示意图的方式来表达、分析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这种方法所采用的学习策略是( )
A. 复述策略
B. 精加工策略
C. 组织策略
D. 监控策略
[单选题]教师的心理素养主要体现在( )。
A. 智力因素
B. 非智力因素
C.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D. 对学生的态度
[多选题]针对《红旗颂》,运用新课程理念,设计一节欣赏课。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
(2)设计教学的基本环节。
A. 【参考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红旗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参与音乐,丰富情感体验,培养音乐素养,享受音乐美过程的愉悦。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音乐的主题,提高分辨乐曲速度、节奏和情绪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到的作用。
【难点】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体会音乐作品蕴含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师:同学们有没有看过电影《江姐》?现在我们来看一个片段,看看电影中江姐和她的战友们在做什么?(播放视频《绣红旗》)
2.师生讨论:江姐为什么在狱中还要绣红旗?红旗代表了什么?
3.导入课题《红旗颂》:所以,才诞生了《红旗颂》这一首庄严乐曲。
(设计意图:由革命电影导入课题,既使学生懂得了“红旗”的象征意义,为理解音乐作知识上的准备,又奠定了本节课的情绪基调)
(二)分段聆听《红旗颂》
1.释义:“颂”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提炼:歌颂、赞颂)
2.聆听引子部分。
(1)聆听引子部分,设问:乐曲的引子部分给我们怎样的感觉?你在引子中听到了哪首歌曲的曲调?
(2)师生讨论。
(3)复听引子,配上吹号角的动作,感受音乐的庄严嘹亮。
(设计意图:聆听引子部分主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庄严辉煌,为接下来主题的赏析做好铺垫)
3.聆听红旗主题。
(1)师:这样庄严的引子会引出怎样一段音乐主题呢?
播放“红旗主题”,结合油画《开国大典》。
(2)学生交流对音乐的感受。(赞颂、深情的)
(3)介绍创作背景。
师:这样一段深情的旋律怎么会出现在作曲家的脑海里呢?作曲家吕其明从小浴血战火,父亲在抗日战争中牺牲。当天安门广场上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吕其明不禁心潮澎湃、热泪盈眶,夜不成寐地创作出了这首红旗的颂歌。
(4)再听一遍,教师随主题曲调深情哼唱“啊”。
(5)请同学们也来感受一下对红旗的深情。用“啊”哼唱“红旗主题”。
(设计意图:深情舒展宽广的红旗主题需要教师很好地引导,用情绪感染学生,借助具有歌颂性质的“啊”的发音哼唱主题,进一步感受、体验主题。创作背景的介绍不是以理性的方式出现,而是以感性的方式呈现,可以激发学生情绪、帮助学生理解音乐)
4.略听第二主题。
(1)师:仰望五星红旗,我们不禁心潮澎湃,怎能忘记那个艰难的战争年代(war years)?让音乐带着我们去重温那段峥嵘岁月吧。
(2)聆听双簧管演奏的主题音乐,结合战争浮雕图片,想象音乐表现出的艰苦的战争年代(war years)的景象。
(设计意图:由于一节课时间有限,所以在聆听时进行详略取舍,第二主题就处理略听的部分,不作展开,只是用来深化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5.聆听行进主题。
(1)导语:革命是这样的艰难,但英雄们有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让音乐告诉我们。
(2)听行进主题。
听后交流:战士们没有退缩,一直在坚定、自信地前进。
(3)再听听行进主题。
设问:这段旋律前面出现过吗?(聆听后交流)
(4)师:同样的旋律,给我们的感受一样吗?到底是什么发生了变化?教师分别演唱红旗主题和行进主题,引导学生比较发现:速度变化了,节奏变化了,加入了附点节奏。
教师小结:同样的旋律,速度变了,节奏变了,情绪也随之变化了。
(5)复听行进主题,学生做行进动作,感受音乐的坚定自信。
(设计意图:行进主题更适合在律动中感受音乐特点,所以教师可采用动作感受法欣赏这一主题。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情绪,想象音乐形象,用动作体验音乐动律,再通过对比法深入引导学生发现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提高欣赏能力)
6.聆听红旗主题再现。
(1)师: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战争,终于迎来了中国的解放,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蓝天上。我们的人民意气风发,我们的军队坚强如钢。(图片:天安门阅兵式)
(2)聆听红旗主题的再现。
听后提问:你觉得重复的是哪个主题?(红旗主题,即第一主题)
再听,分析其有什么变化?(情绪更高涨了)
(三)完整欣赏《红旗颂》
(1)设问:让我们完整欣赏乐曲《红旗颂》,听的过程中可以哼唱,可以动起来。并注意听,音乐主题在乐曲中一共出现了几次?
(2)聆听《红旗颂》,边听边参与音乐表现。
(3)听后交流。
(4)完成活动:有表情地朗诵《中国龙》。
(5)以升旗仪式结束本节课。(出示幻灯片,全体起立)
(设计意图:由于作品篇幅较长,所以不可能在一节课里多次完整聆听。将几个主题片段分析欣赏后,完整呈现音乐作品,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并了解作品的结构)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红旗是祖国的象征,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的。让五星红旗永远飘扬在我们的心中,长大后我们要为祖国增光添彩。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jv3pw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