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典考网

下列选项中,作家与作品对应不正确的是( )。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955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 【名词&注释】

    必典考网发布"下列选项中,作家与作品对应不正确的是( )。"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更多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的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考试题库请访问必典考网初中教师资格频道。

  •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作家与作品对应不正确的是( )。

  • A. 曹禺一话剧《原野》
    B. 鲁迅一散文诗集《野草》
    C. 沈从文一小说《边城》
    D. 闻一多一新诗集《女神》

  •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 学习资料:
  • [单选题]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称为( )。
  • A. 认知结构说
    B. 关系转换说
    C. 经验类化说
    D. 相同要素说

  • [单选题]小娜是她们班的班长,她带领着班委会的成员维护班级的纪律,组织各种团体活动,大家都觉得自己在这个班级里像是在一个大家庭里一样,任课老师都说他们班的班委是整个年级最好的。此时的班级处于( )。
  • A. 初建期
    B. 形成期
    C. 成熟期
    D. 完成期

  • [多选题]简述课外活动的意义。
  • A.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社会化;(2)促使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个性化;(3)课外活动给学习生活增添了乐趣;(4)课外活动在发挥学生特长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 [多选题]下面是两位初中化学教师讲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教学实施记录,阅读后回答问题。 [张老师的教学实施记录] [社会引入]观看准备好的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如钢铁制品生锈、冰雪融化成冰、原子弹的爆炸现象。 [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四个实验——实验1水的沸腾;实验2胆矾的研碎;研碎前后胆矾的溶解,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3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实验4二氧化碳通入到澄清石灰水。 其中实验1有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和实验4的反应由学生分组完成,其余实验由教师演示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由实验3得到两个结论:实验2中的粉末是胆矾:胆矾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物质是新生成的物质。 [提问]比较归纳上述四个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并交流]略 [提问]教师列举两个变化,由学生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还伴随着哪些现象?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略。 [提问]酒精易挥发、铁易生锈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谁还能举出一些相似的例子? [学生讨论并派代表回答]举出类似的例子。并总结归纳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提问]老师举出两个性质,由学生判断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为什么? [讲解]老师对有关物理性质方面的几个基本概念做简单介绍(熔点、沸点、密度)。 引导学生观察一瓶氧气和一瓶一氧化碳,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和知识,尽可能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进行判断,并与周围同学进行相互讨论和学习。 [讲解]说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之间的联系,说明事物的变化是复杂的,对复杂事情的分离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之一。 [李老师的教学实施记录] [直接引入]整个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构成,自然界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结合新学期的一些变化进行举例,使学生感到熟悉,活跃课堂气氛) [师生交流回答] 老师:自然界有哪些变化? 学生:下雨、木材燃烧、植物的光合作用、瀑布下落。 老师:若将以上四个变化进行分类,你准备怎么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根据变化中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确定上述四个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小结]下雨和瀑布下落没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类变化叫作物理变化;木材燃烧生成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氧气和有机物,在变化中生成了新的物质,判断这一类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演示PPT]演示水分子电解的动画。请同学从微观的角度判断水的电解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得出结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过渡]我们周围的物质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何判断物质的变化是否发生了?要了解物质的变化,必须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演示实验]取适量的硝酸铅溶液放入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观察反应前后的实验现象,并分析实验现象:在此反应中,有不溶于水的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拿出一段铁丝,观察颜色、状态、形状,弯曲成各种形状,并用剪刀把铁丝剪成几段。 [讲述]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性质和特征,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根据物质的某种性质,对某种物质进行识别和判定,我们可以把物质的性质分为两类: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小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的颜色、形状和状态、是否有沉淀生成等都可以作为判别物质变化的标准。 [演示实验]观察硫酸铜晶体的变化。实验1硫酸铜晶体溶于水;实验2硫酸铜溶液中加氢氧化钠;实验3硫酸铜晶体加热:实验4加热后的硫酸铜粉末加水。 [得出结论]硫酸铜的物理性质——能溶于水的蓝色的固体;化学性质——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小结]要想知道某一物质是什么物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从物质的形态、颜色、温度,变化中有无沉淀生成、气体生成方面寻找证据,对各种证据进行分析,从而认识物质的变化和变化规律,推测它们的性质,并利用物质变化规律造福人类。 请结合两位老师的教学实施记录,回答下述问题: (1)比较两位老师的教学内容的异同。 (2)这两位老师的化学教学内容组织采用了哪种形式? (3)判断这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案是否体现了科学的探究思想,为什么? (4)这两位老师是否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并进行说明。 (5)试说明两位老师是如何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A. (1)张老师采用实验来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结合生活实际经验和知识,通过师生讨论来说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李老师则相反,结合生活实际经验和知识,通过师生讨论来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通过演示实验来说明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两位老师都采用了传统的秧田式教学组织形式,其中张老师还采用了小组合作式。 (3)是。两位老师采用的引导一发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观察、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知识,探究规律;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通过设计,用实验去探究。学生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正确结论。 (4)是。张老师采用视频导入教学,李老师采用PPT演示水电解动画,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 (5)两位老师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选择主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

  • [单选题]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是从( )岁开始的,因为他认为这之前儿童是没有道德。
  • A. 1
    B. 2
    C. 3
    D. 5

  • [单选题]妈妈怀疑女儿莹莹早恋,进入了莹莹的房间,将莹莹的日记、信件和所有E-maiI都翻看了一遍并销毁。其做法( )。
  • A. 正确,有效阻止了女儿早恋行为的发生
    B. 不正确,侵犯了女儿的财产权
    C. 正确,负责任地行使监护人的职责
    D. 不正确,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侵犯了学生的隐私。

  •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jjlpk.html
  • 推荐阅读

    必典考试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