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小组活动(group work)、基本准则(basic standard)、《短歌行》、“及时行乐”、美国独立战争(american revolution)、经济交往(economic communication)、心悦诚服(submit willingly)、《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传统文化底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tandard of chinese course for ordinary
...)
[单选题]学生在心理上、道德上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模仿性强,往往是"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就要求老师要恪守()的职业道德规范。
A. 爱岗敬业
B. 热爱学生
C. 严谨治学
D. 为人师表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德拉克罗瓦的代表作品《自由引导人民》,创作这幅画的历史背景是( )。
A. 美国独立战争
B. 俄国十月革命
C. 第一次世界大战
D. 法国大革命
[多选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①2017年11月12日,成绩优异的湖南高三学生小罗因成绩波动被批评并要被通知家长,在办公室将班主任刺死。
②小罗(同上文)的成绩足以考上一所重点大学,但他只想考取一所二本学校。他的解释是:"我只想过轻轻松松的生活。"
③没有数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
④宁吃高考苦,不留终身憾!(某校高考励志口号)
⑤我是教师/我拒绝把我比作灵魂的工程师……不要给我戴上神圣的光环,再用世俗的眼光把我的人格蔑视贬低……(网络流行诗《我是教师,我拒绝》)
⑥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
综合上述六则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说文。
要求:
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A. 【参考范文】教育三境界
德国教育家雅尔贝尔斯在《教育的意义》一书中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教育事业距离灵魂的高度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每个人都如一颗珍珠,而教育应让它焕发出莹润珠光,照亮生命。
明析教育的标准,为第一境界。
何为上品明珠?非视其色、抚其质、量其大小,而应视其莹润之本质也。高考是现今中国教育的最大分水岭,有了高考的漂亮成绩,就有了体面的大学与专业,"宁吃高考苦,不留终身憾"之类的口号也就层出不穷了。然而把上大学看作人生最大的理想,则太过短视,教育的目的绝非分数。哲人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教育的成功标准应是人格的塑造,是生命的深远与丰富。评判教育,浅薄的升学率与就业率不足为据,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应以人为本。
坚守教育的底线,为第二境界。
明珠之璀璨润泽,皆是沙粒痛苦转变的结果。教育有诸多方面,涵盖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等,其范围之广难以一言蔽之。然而教育必须坚守的底线是对基本人格、品德的培养,道义是最高标准,守法是基本底线。湖南学生弑师案在社会上引发轩然大波,因老师的几句批评而以利刃杀人,可见小罗品德的缺失、人性的异化,教他考取重点大学,不如教他尊师重道、敬畏生命。古人程门立雪、视师如父,大儒宋濂对待老师"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而今却有学生弑师,两相对比,愈发鲜明。更加让人知道道德是人之基本准则,教育立本为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德之根必须扎牢扎深,教育底线必须坚守。
探求教育的可能,为第三境界。
明珠还未形成,便有无数可能。教育更高的要求是引导一双双懵懂迷惑的眼瞳探求生命的可能。韩寒的父亲曾"不靠谱"地带着一家人去西藏,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高原反应、一路险情让母亲与同行老人对他的"疯"埋怨不解。在韩寒长大后,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苦心:别样惊险的出游让世界在韩寒面前展开了一角画卷。他脱离束缚,看到了生命的丰富可能;一路求索,永葆天真自然和生命的纯粹质地。教育就应该让人看到这个世界的无限可能,并鼓舞人们去探求、去实现。永远在路上、永远求知若渴、永远热泪盈眶。拓宽延展有限的生命,是教育永远应该探求的。
教育三境界,要我们关注脚下,守住初心,不触底线,让行者无疆,可能无限!
[单选题]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随机应变,对同一问题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表明思维具有( )。
A. 流畅性
B. 独创性
C. 指向性
D. 变通性
[单选题]科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
A. "好孩子"取向阶段
B. 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C. 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
D. 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单选题]学校经常举办的报告、讲座、集会、比赛以及公益活动,这些课外活动属于( )。
A. 群众性活动
B. 小组活动
C. 个别活动
D. 科技活动
[多选题]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回答17~18题。不要和父母算“经济账”①生活中,我们经常把为父母干点儿活视为获得“人生中第一桶金”的机会,于是就把这笔“经济账”算得相当清楚。姑且不说从父母那里要钱有多么缺乏合理性。为父母办事就要钱在根儿上就不对,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更多的应该是感情而不应该是利益。父母给予我们生命,这么多年付出无数的心血把我们拉扯大,我们又有什么资格通过这样的理由去找父母要钱呢?②我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一个小男孩,他把自己一周干的活儿全写下来,列了一个详细的账单,上面写清了干了什么活儿,干了几次,要收几美元。他把账单给了他妈妈,他妈妈看后,照着账单把钱如数给了他。同时也给了小男孩一份账单,上面写得也很清楚,给了你生命,供你吃穿,供你上学………但最后收费那里只写了一个零。小男孩看完后,羞愧地把钱还给了母亲。③我们不应该觉得父母的关爱和付出是理所当然的。爱是相互的,父母给予我们无私的爱,我们也应有所补偿。当我们斤斤计较的时候,可曾想过父母为我们付出过多少?如果和父母算经济账,我们是算不清,也算不起的。④孩子和父母算经济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从小受到父母的不良影响。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喜欢在孩子干点儿活后给一些零钱。不管是出于什么情感,这种做法会让孩子觉得付出和物质回报应该成正比。孩子帮父母办事要钱就觉得理所当然。并且,父母给的次数越多,孩子也许还会变本加利。比如,父母要孩子买东西他们会按快递收费。父母要求加快速度。他们还会究结普快和特快的差价问题。常此以往,对下一代乃至整个家庭的影响都非常大,父母教育孩子时应该注意这些问题,对孩子的物质奖励要适度,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与父母之间是经济交往关系。如果一个人与父母的关系主要是经济关系的话那这个人就太悲哀了。⑤让我们正确看待帮父母做事这个问题,不要和父母算“经济账”,要多去翻“感情账”。
17.从第④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③段找出一处病甸,并分别修改。(8分)
18.指出该习作的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展开分析。(12分)
A. 17.错别字:第④段中,“变本加利”的“利”改为“厉”;“究结”的“究”改为“纠”。病甸:父母给予我们无私的爱,我们也应有所补偿。修改:父母给予我们无私的爱,我们也应对父母有所回报。
18.该习作存在的缺点之一:论证缺乏说服力。分析:①论据不足。文章的论证顺序和论证结构比较完整,在开头和结尾都点明了“不要和父母算经济账”。但在论证这一论点的过程中,作者先是列举了反面论据,借外国小朋友和父母算“经济帐”的例子引出论点,再由此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后收束全文。因此论据略显单薄,可以再列举几个更有说服力的论据,采用正反两方面论证,会使论证更加严密和更有说服力。②论证方法单一。作者在文章只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说服力不足。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很多,如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力求做到语言简洁,没有错别字和病甸。
[多选题]曹操《短歌行》原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呜②,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谯,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③。周公吐哺④,天下归心。[注]①青青子衿: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②呦呦鹿呜:出自《诗经·小雅·鹿呜》。呦呦,鹿叫的声音。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这里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④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说他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唯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这里借用这个典故,是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submit willingly)地归顺。吐哺,吐出嘴里含着的食物。课文介绍该篇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另外两首诗为《涉江采芙蓉》和《归园田居》(其一)。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并序》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产生了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体诗、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tandard of chinese course for ordinary)(实验)》的相关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班级人数50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19.问题: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20.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
21.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以下[研讨与练习]。(25分)[研讨与练习]在清晰地认识到“人生苦短”之后,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
A. 19.(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现实背景,掌握相关文学常识,理解诗歌中涉及的文学典故。②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渴望招纳贤才来建功立业的心情,并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①反复诵读,品味语言。②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用典、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2)设计依据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制定了以上三维目标,具体依据如下:①课标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tandard of chinese course for ordinary)(实验)》的要求:“高中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表现能力,语文课程应该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古代优秀作品,体味中华民族精神,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②教材分析该课文选自某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本单元内容为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说明”明确要求,学生在学习本单元时,注意多次并反复朗读,学会体悟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短歌行》抒写了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的曹操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抒发自己对人生苦短和时光易逝的苦闷和感叹,同时也以真诚和迫切的心情抒发了自己招揽贤才的良苦用心、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在《短歌行》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诗歌内容,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③学生分析高中不少文言文篇幅增长,选材涵盖各朝代,各体兼备,不乏一些晦涩难解的文章,高一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存在较大的困难,可采用小组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0.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短歌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多媒体出示古诗词文及作者,引导学生了解相关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引入本课教学,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短歌行》。(教师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介绍曹操及其生平。(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示背景资料。)2.朗读课文,把握脉络。(1)听录音,注意节奏、停顿。(2)自由朗读,分小组自主探究翻译文本的内容,并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生回答,师点评,引导学生运用“本文主要写了……表达了……”的答题思路。)三、赏析品鉴1.学生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①请学生思考全诗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诗的“诗眼”呢?②全诗当中反复出现一个“忧”字,那么诗人的心中究竟在“忧”什么?你从哪些诗句当中可以看出这种情绪?③诗人“忧”的根源是什么?(生回答,师点评,多媒体出示总结。)2.引导学生思考:本诗写作的艺术特色是什么?(生回答,师点评,多媒体出示总结分析用典、比兴等手法。)四、升华主题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诗中“忧”这个字的理解。(生回答,师点评,多媒体出示进行总结,明确《短歌行》抒写的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曹操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抒发自己对人生苦短和时光易逝的苦闷和感叹,同时也以真诚和迫切的心情抒发了自己招揽贤才的良苦用心、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五、小结作业1.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总结本课知识点。2.作业:背诵全文,并写一写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想。
21.教学活动:1.请学生在文中,找出文中描写“人生苦短”的甸子,并做好标记。明确: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2.请学生进一步思考:面对“人生苦短”,诗人是怎么样做的?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3.分组讨论:表面上,诗人是在借酒消愁;实际上,诗人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明确: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看似消极,似要催人“及时行乐”,表面上来看,曹操是在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表达个人之“忧”;实则在巧妙地提醒广大贤才,人生就像“朝露”那样容易消失,芳华易逝,应该赶快行动,施展自己抱负,建功立业。②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故意用低沉的调子来表现,更能获得怀才不遇的广大贤才的情感共鸣,引广大贤才前来建功立业,用意和遣词可谓既迫切真诚又巧妙恰当。4.总结诗人的人生态度。明确:曹操通过这首诗抒发了自己对人生苦短和时光易逝的苦闷和感叹,体现了迫切要招揽贤才,为己所用,建功立业的良苦用心,表达了迫切要有所作为、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远大志向。
[单选题]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县级以上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其职权不包括( )。
A. 改变或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B. 选举并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法院院长
C. 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D. 决定并宣布下一级行政区域进入紧急状态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g607x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