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教育问题(education problem)、表达能力(expression ability)、社会现象(social phenomenon)、承上启下(connection link)、杞人忧天(fike)、苏格拉底教学法(socratic teaching method)、思考问题(thinking problems)、相同点和不同点
[单选题]汉族传统寓意图案中的( )经冬不凋,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
A. 兰、梅、松
B. 松、竹、梅
C. 兰、竹、菊
D. 菊、梅、竹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在PowerPoint中,建一个演示文档的第一张幻灯片的默认版式是( )。
A. 项目清单
B. 两栏文本
C. 标题幻灯片
D. 空白
[单选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
A. 教育问题
B. 教育规律
C. 教育价值
D. 教育现象
[单选题]提出"产婆术"的教育家是( )。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
D. 昆体良
[单选题]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就会产生高度的( ),并去进行这一活动。
A. 自我效能感
B. 失落感
C. 成就感
D. 自我满足感
[单选题]一个学生总是一遍遍地数课本或其他图书的人物数目或自己走过了多少台阶,判定这个学生可能有的心理问题是( )。
A. 学习困难综合征
B. 焦虑反应
C. 厌学症
D. 强迫症行为
[单选题]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常用的方法( )。①角色扮演②讨论⑧心理游戏④行为治疗⑤头脑风暴⑥句子完成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⑧⑤⑥
[多选题]案例:
环节一要求:请学生充分畅谈对《杞人忧天(fike)》寓意的理解,并在原文中找到可靠的依据。
环节二要求:拓展阅读,请学生思考长庐子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
环节三要求:这篇文章选自《列子》,请学生再进行拓展阅读,看看列子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
环节四要求:请学生课下为《杞人忧天(fike)》设定新的寓意,并根据自己设定的寓意改写这则寓言。
附:
环节一课文原文:
杞人忧天(fike)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日:“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日:“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日:“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日:“奈地坏何?”
晓之者日:“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环节二增补内容:
长庐子闻而笑之日:“虹霓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
环节三增补内容:
子列子闻而笑日:“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问题:
16.(1)请评析环节二和环节三在教学中的作用。(10分)
(2)请比较环节一和环节四的教学目的,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0分)
A. 16.(1)环节二、环节三,两个环节均为拓展类型的教学内容。两个环节的拓展阅读均以课文内容为原点,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及课文寓意,又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环节二与环节三通过让学生分析不同的人——长庐子与列子对同一件事——“杞人忧天(fike)”的不同看法,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thinking problems)。因此,环节二、三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为全面的了解《杞人忧天(fike)》的相关背景知识,而且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对《杞人忧天(fike)》进行分析,可谓一举多得。
(2)相同点:
环节一与环节四都围绕课文《杞人忧天(fike)》的寓意展开,两个环节的设置,均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杞人忧天(fike)》寓意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文本、解读文本的能力。
不同点:
环节一要求学生从课文原文中寻找依据,充分畅谈自己对《杞人忧天(fike)》寓意的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通过揣摩寓言故事中巧妙、合理的想象与生动的故事情节,领悟寓言中蕴含的道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四要求学生在课下为课文《杞人忧天(fike)》设定新的寓意,并根据自己设定的寓意改写该寓言。学生在深入理解该寓言故事寓意的同时,通过发挥想象力表达多元观点,这样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g4nn7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