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声声慢》、《琵琶行》、充分发挥(give full play to)、《沁园春·长沙》、中心环节(central link)、《阿房宫赋》、教学效果。、《过秦论》、理解课文(understanding text)、排演课本剧
[单选题]阅读《离骚》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的《离骚》。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名平,字原,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曾为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死后,他两度被放逐,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请大家反复朗读课文。(学生纷纷朗读)师:刚才朗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了解到诗人流露的独特情怀呢?生:其实,没学这首诗也能了解屈原的情怀啊,谁不知道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呢?师:这首诗情感的起伏,你能体会到吗?生:好像没感觉。师:同学们希望老师怎样去教这篇课文呢?学习这篇课文,你们希望得到些什么?生:我觉得老师最好不要自己或者让我们翻译诗中的句子,因为很难翻,又有方言词,翻译后肯定诗歌的味道就没了,听起来也会很累、很枯燥。但是,我又觉得如果不翻译,这首诗我们很难看懂,而且在积累文言词语方面也会有损失,会学得很心虚。我希望老师能有点新方法。师:那好,我们就把学习重点放在了解屈原的独特情怀上。因为诗歌字面意思较难理解,所以我们让这首诗尽量变得短些,这样就可以少一点要翻译的字词。请同学们尝试一下,看能否对文中的诗句进行压缩,留下你觉得足以说清作者意图的话。(学生埋头动笔,然后讨论了一段时间)生:我来改改前面几句。我将这些句子压缩,成了“高阳苗裔,皇考伯庸。摄提孟陬,庚寅吾降。皇览余度,锡余嘉名。名余正则,字余灵均”。以下对于这一教学实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教师一开始介绍作者及其作品,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理解课文(understanding text)
B. 教师缺乏对课堂的掌控力.秩序紊乱
C. 教学中重视了学生的感受,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D. 重在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学习《声声慢》,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播放了名家朗读音频。对这一教学资源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听觉形象,使教学过程情景化,增强教学效果
B. 分散学生学习注意力,不利于课堂有序进行
C. 音频播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D. 名家播放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更能创设悲伤的意境
[单选题]人教版《动物游戏之谜》是一篇破解动物游戏与生存关系的科普文章。上课时教者发现有些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嬉戏打闹,走近一看,原来他们在表演导蜜鸟和蜜罐的互惠互助过程。以下做法中,将学生反馈转化成教学资料最成功的一项是()。
A. 用眼神、语调等暗示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教学目标上来
B. 根据学生特别爱表演的特点,教者临机改变教法,让学生排演课本剧
C. 指名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泛读.告诉读书嬉闹的同学什么样的朗读才是好朗读
D. 让嬉闹的同学谈谈哪种动物最擅长打架.哪种动物最温顺
[单选题]某教师在讲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时,并没有一开始就进入课文讲授,而是让学生利用20分钟时间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整体了解,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这一教学活动理解正确的是()。
A. 此活动突出了重点.抓住了教学的中心环节
B. 教学活动让学生对整单元的内容有所把握,形成整体的学习思路
C. 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活动具体、明确,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D. 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单选题]教学《祥林嫂》时,课堂上出现了下面的小插曲:师:在刚才的阅读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身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祥林嫂也有她婚姻生活的经历,那么,现在大家不妨来看一看,祥林嫂到底经历过怎样的婚姻历程呢?生:她的婚姻都不是很幸福。第一次婚姻实际上是做一个童养媳,而第二次婚姻一开始则是被逼的。虽然祥林嫂在第二段婚姻生活中也有快乐,但没有多久她老公就挂了……这位学生还没说完,就被学生笑声打断了。如果你是当堂的语文教师,你将如何处理?()
A. 课堂上我们阅读的是规范的文本,使用的也应该是规范的语言
B. 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挂了”幽默的语言来调动课堂气氛,值得夸奖
C. 对这位学生积极发言应予肯定,但对其缺点也不必避讳
D. 一个“老公就挂了”将整篇文章的悲剧气氛扫得一千二净,这是值得深思的
[单选题]学习《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在文本分析后使用了下列材料,阅读并按要求答题。《沁园春·长沙》书法艺术赏析(刘志刚)此幅作品大约书写于1954年,是毛泽东书法的代表作,书家认为这是毛泽东诗词墨迹中最晚的作品,也是最成熟、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也是我们所见墨迹中最后的丰碑。诗墨写在两页红界信笺上,共15行。毛泽东笔势飞动,迅疾便捷,但字字独立,整篇冲和淡雅,疏朗流畅,字字珠玉,起下承上,左顾右盼,尽得自然之美;脱尽剑拔弩张之势,却筋骨老健,艳美洒落,结字小疏,字间多不连,但气脉通畅,墨润有余,瘠肥合宜,无奇大奇小之字,无奇重奇轻之笔,无欹斜取势之墨,如百侣少年,风华正茂,风度翩翩,漫步缓行于湘江之岸,却胸怀大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字字润美,飞逸奇雄,骖鸾跨鹤,飘飘欲飞。此幅作品圆笔兼用方笔,藏锋为主,兼施露锋,结体用笔潇洒古淡,极尽江左风流,囊括北碑筋骨,精能疏淡,典雅悠然,处处含蓄,耐人寻味。布局疏密有致,有行无列,行间紧密,几与字间空白相当,结体用笔外柔内刚,“标拔志气,辅藻情灵”。全幅一百多字,笔势和墨色随着书情而变化,时而高昂,时而舒缓,使整幅书作气韵贯通又结构完美。对上述资料的使用分析不恰当的是()。
A. 拓展书法相关知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B. 从作者的书法风格再一次品味文本的思想内涵
C. 实现学生掌握书法技能的教学目标
D. 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书法的技巧
[单选题]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一位学生将这首小令理解为:一只乌鸦被打昏在树上,古道上没有草给马吃,只能喝西北风,人没有东西吃,以至断肠在天涯。学生笑,教室沸腾起来,并且起哄声响起。此时,教师不应该做的一项是()。
A. 面对这种突发事件冷处理,既不否认这位同学的答案,也不肯定
B. 可以发动同学们结合课本的内容来讨论,在自由辩论中明晰答案
C. 在充分讨论后,让先前那位同学再发表意见
D. 可以出示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之类的资料,教师结合文本,参与学生讨论
[单选题]阅读以下教学情境,按照要求答题。师补充杜甫晚年境遇。PPT出示:多想遇见您,在“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时候,为您拭去那苦涩的泪水,安慰您那颗悲痛忧伤的心。多想遇见你,在“()”的时候,(),()。要求生仿照句式写出诗歌下节。对上述情境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 调动学生情感,激起情感共鸣
B. 音美以感耳,有助于情境设置
C. 读写结合,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D. 教学情境的设置,有助于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
[单选题]阅读以下课后作业设计,按要求回答问题。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过秦论》在写法上的异同。提示: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过秦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对上述作业设计分析不恰当的是()。
A. 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B. 适时点拨,有利于学生思维发散
C. 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D. 作业单一,没有层次性
[单选题]对下面《琵琶行》的板书设计,分析不恰当的选项是()。
A. 具有概括性,展示出了关键、难点问题
B. 明确了内容的逻辑关系
C. 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把握文本
D. 对比式板书,有利于探究学习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expwy0.html